改革攻坚进行时 | 德州:借力“朋友圈”融来新动能

累计引进京津过亿元项目591个,有研半导体、新希望等央企、强企落户;

1793家企业与600余家大院大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累计转化科技成果1324项;

柔性引进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853人,院士56人;

……

2015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支持山东德州建设京津冀产业承接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劳动力输送基地和京津冀南部重要生态功能区。”作为山东省唯一纳入规划的城市,6年来,我市围绕“一区四基地”战略定位,找准协同点、选准坐标系,深化改革、持续创新,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战略。通过深融广接,不仅协同发展的“朋友圈”越做越大,也让我市日益成为优质项目和高端人才聚集的高地。

强产业,591个过亿元项目落地生根

“我们的盐酸羟胺等核心技术为世界首创,由清华大学化工系和凯瑞英合作研发,具有重要的学术影响和产业价值。”11月17日,在山东凯瑞英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公司负责人唐强说。该项目采用世界首套催化法盐酸羟胺连续生产技术,规模世界最大,技术国际领先。

有效承接京津产业转移,是推动协同发展的实体内容和关键支撑。我市积极对接京津冀产业链、供应链、人才链,创新招商“新打法”,培育5A级优质招商人才队伍,选派50名精干力量到京津等地真蹲实驻,把“指挥部”直插前线,积极承接、引进产业项目。

紧盯科学家,引进业内高端优质科研及产业项目。聘请高校院所应用研究型专家顾问20余人,德城“双招双引”服务站(天津)挂牌,宁津在中关村设立“飞地”办公室,乐陵依托食品产业高级顾问,引进安井、晓麦铺等强企名企。

紧盯金融家,对接民生证券投行、中金公司、济南基金业协会等,制定生物医药、食品加工产业招商报告书。

紧盯企业家,聘请6位“德商”为市经济发展顾问,常态化走访服务20余家商协会和全市纳税过千万元企业,市党政“一把手”每月带队拜访企业、招商引资,外出招商和见证签约次数居全省首位。今年前9个月,新开工京津冀项目96个,到位资金72.81亿元。

改革“一子落”,发展“满盘活”。借助新举措,威讯电子、有研半导体、京鲁数谷、国家北方应急(医疗)救援综合示范区等一批骨干龙头型、科技支撑型项目纷纷落户,6年来累计引进京津冀过亿元项目591个,占全部招商项目的1/3。

为确保项目早日落地投产,我市成立重点项目挂图作战总指挥部,下设13个作战指挥部和11个服务保障专班,构建起决策论证、挂图公示、服务保障、动态管理、督导考核“五位一体”项目推进落实机制。同时,建立重大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保障机制,创新实行首席政府服务官制(CGO),从企业诉求出发,反向流程再造,打通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

育市场,向流动要素要效益

11月18日,济铁省会物流园·智慧国际多式联运中心项目在齐河经济开发区奠基,项目建成后年到发量可增加200万吨。

“现代物流体系一方面可以降低其他行业经营成本、畅通循环链条,另一方面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吸引更多京津等地项目落地,实现相容互促、共同发展。”齐河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赵玉勇说。

我市是全国交通主枢纽城市,仅往返德州—北京的高铁每天便有107个车次,与北京、天津、济南、石家庄形成半小时至1小时交通圈。为把“通道”变成“驿站”,我市以发展现代物流业、构建现代物流体系为主线,把“降成本”作为“重头戏”,把“建体系”作为“先手棋”,着力发展通道经济。通过优化流通布局,培育了济铁齐河物流园、平原县济铁物流中心、盖世物流等一批物流园区企业。2020年,全市物流企业达1800多家,实现社会物流总额8624.2亿元。伴随着鲁北传化“公路港”、海尔日日顺智慧物流科技产业园、凯德冷链物流等物流重点项目有序推进,进一步拉近了与京津冀等地市场的距离。

不仅如此,我市印发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重点任务分工方案,围绕降低物流制度成本等提出22项重点任务,制定50余条措施;和省物流与交通运输协会等签订战略协议,聚焦发展的难点痛点,精准把脉;印发《德州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2021—2025)》,畅通与京津冀市场的对接通道。

“我们在京津冀等地的品牌专卖店达700余家,市场占有率连年提升。”德州扒鸡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崔宸表示,借助现代物流体系,“德州扒鸡”老品牌焕发出新生机。

正如崔宸所说,伴随着大市场、大物流、大商贸建设,让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德州游”“德州造”“德州味”等拥有了更大市场。目前,我市农产品供应京津等地区多个大中型城市,已成为京津“南菜园”,北京30%的农产品均来自德州,成为名副其实的“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

搭平台,筑牢载体引“凤”来

经过几个月的紧张施工,目前,德州人才创新园项目一期工程主体结构已完成,预计明年上半年投用。据德州人才发展集团园区运营部部长李光彬介绍,项目全部建成后,可实现集人才招引、科技研发、项目转化等功能于一体,5年内形成最具活力和创新能力的“德州硅谷”。

京津冀协同发展,对德州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在引进高端优质资源、优化资源整合的同时避免“虹吸效应”,成为德州市委、市政府面临的新考题。

合作的舞台需要广阔的平台。我市投资9亿元建设中元科技创新创业园,实现政产学研金服用“七星合并”,累计引进10家京津孵化机构,133家“双创”项目;规划建设的高水平中试基地、“京鲁数谷”数字经济产业园等高能级平台,让“总部在京津、基地在德州,研发在京津、转化在德州”成为现实;中关村海淀园齐河科技城进驻新兴产业项目50余个;庆云县京津冀产业园已入驻项目16个。同时,多渠道搭建招商平台,成功举办4届京津冀鲁资本与技术交易大会。经广泛对接,全市1793家企业与600余家大院大所建立了长期稳定合作关系,累计转化科技成果1324项。

2月27日,宁乐庆签订加快区域协同联动发展协议,在乡村振兴等八方面开展合作,统筹经济、社会、生态等优势资源,不定期在京津举办招商对接活动,抱团对接京津等地高端优质资源。

融入对接京津冀,关键是人的融入。我市成立全国首个非国企性质的人才发展集团,建立人才发展基金,开展“十万青年才俊兴德州”等活动,吸引京津冀等地各类人才到德州创新创业。另外,加强干部人才交流,目前国家部委、央企、金融机构近百名干部在我市挂职,通过干部人才融入,推进产业、市场、平台、政策等多元融入。

优政策,“硬核”制度打造最优环境

9月30日,《德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经山东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批准,将于2022年1月1日起施行。

“营商环境是生产力更是竞争力、吸引力,我们要把积累的行之有效的政策、经验、做法上升为法规制度,使其进一步系统化、规范化,以更优的营商环境吸引京津等地优质资源。”市发改委主任王大山说。

以更好环境吸引京津冀更优资源,德州一直在努力:出台以“黄金30条”和升级版为核心的一系列人才政策,制定23项高层次人才绿色通道服务举措,全力办好人才住房安居、配偶安置等“关键小事”,为人才提供全方位、保姆式服务,加快建设新时代区域性人才聚集高地。

省内率先建成“国家、省、市、街、居”五级全域通办服务体系,与全国200余个市县“网上携手”通办合作,为京津等地项目及人才落地提供更便利化服务。

精心挖掘德州比较优势,支持各类人才不变身份、不迁户口、不转档案、不限时间,自由便捷来德州创新创业,“假日专家”薪酬补贴金额由最高60万元提高至100万元,打造“1小时人才圈”。

在全省率先自主开发“政策通”平台,推出“信易批”极简办、注册变更注销“三联办”、政邮合作“居家办”、异地“跨域通办”等改革举措,解决企业群众“来回跑”“多地跑”等难题。

“帮助建设职工公寓、每年提供400万元交通补贴、职工子女就近入学……”山东有研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刘斌表示,正是因为良好的发展环境,有研公司自入驻德州2年来,近200名掌握核心技术的员工无一人流失。

向改革要动力,以改革增活力。系列改革举措有力打通了协同发展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让高端优质项目和人才j加速向我市聚集。通过借智借力,今年前三季度,全市GDP同比增长10.2%,居全省第五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7%,居全省第五位。

记者|张志宁 通讯员|李禄超
编辑|李榕
审核|朱代军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