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乡村振兴铸魂,齐河村村都有“文化先行官”

乡村振兴,文化铸魂。

11月13日,华店镇文化站。一支由20多名村民组成的民乐团,在“文化先行官”的带领下,又一次奏响了“乡村振兴进行曲”。

“文化先行官”一经到来,齐河大美乡村顿添光彩。

文化活动丰富

老百姓有了精气神儿

“我最喜欢参加民乐团,在里面拉拉二胡,唱唱歌,心情别提多舒坦了。”今年70岁的刘朝正是华店镇辛店村村民,去年11月,他加入了镇上文化站组织的“三团三社”中的民乐团、艺术团、书画社,从此生活发生了极大变化。

“周一乐器、周二合唱、周三舞蹈,最近在练习歌曲《大别山》,准备参加县里比赛。”刘朝正家距离村里的文化站不足千米,步行约10分钟,几乎文化站的每场活动他都参加,不仅自己加入进来,他还带着老伴一起,两人加入不同社团,都有了自己的兴趣爱好,还交到了很多朋友。

文化站一楼角落里有一块小黑板,上面写着一周的课程,如书画社教学、合唱团训练、民乐团训练等,每天课程内容都不一样,上面还公开了老师的电话,“学生”有不懂的问题,可以随时打电话咨询或者微信聊天。

“之前没有专门的老师,也没有专门的教室,我们就在村里找个树荫地方,几个老伙计一起练歌。现在好了,风吹不到、雨淋不着,还有老师指导,我学了3个月就会拉二胡了。”刘朝正说,“文化先行官”的引入,让他的兴趣爱好得到了充分发挥,心里每天都乐滋滋的。

“现在文化站的艺术、民乐、合唱‘三团’以及摄影、书画、民俗‘三社’的课程,排得满满当当。每天都有不少村民来活动,愉悦了身心,也促进了乡村和谐。”华店镇文化站站长滕聪说,现在镇上组织汇演,各村出节目由被动变主动,形式也丰富起来,“文化先行官”的作用日益凸显。

开展培训2520课时

服务群众超30万人次

去年,齐河采取购买第三方服务的形式,在华店、刘桥和焦庙3个镇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引领示范项目试点,今年,全县15个乡镇(街道)全面启动“文化先行官”项目,为老百姓提供文化类活动的策划与组织、文化艺术专业培训、文化队伍建设等公共文化服务。一年来,社区居民幸福感、获得感都得以提升。

“推行‘文化先行官’项目,为的是利用社会人力资源,盘活用足文化设施,提升文化设施利用率,突破从‘建好’到‘用好’的瓶颈。”县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丁梅介绍说。

69岁的张爱兰是华店镇姜庄村人,是文化站的一名文艺骨干,由于有戏曲基础,在社团她既是学生又是老师,带着村民们一起唱戏曲。

“我最喜欢唱《沙家浜》《花木兰》,不在家看孩子的时候,我就在社团参加活动,组织大家唱戏,还参加了不少县里的比赛活动呢。”张爱兰说。

在3个试点镇,“文化先行官”一来就召集各村文艺骨干开会,20多位文艺爱好者介绍了自己的专长和各村文艺活动开展情况,并进行了登记。

经过近一年的活动,各乡镇文艺骨干越来越多,还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艺术小组。华店镇组建了群星精品艺术团及以剪纸为主要特色的民俗社,刘桥镇组建了艺星精品艺术团及以太极拳为特色的艺术舞蹈团,焦庙镇组建了启明星精品艺术团及舞蹈团。3个镇共建立“三团三社”超过30个团队。

同时,第三方公司还在当地聘请艺术团的几位退休教师,目前能满足所有课程安排。截至目前,已组建艺术团、合唱团、民乐团、民俗社、书画社、摄影社等“三团三社”100多个,完成基层开展文化艺术培训课程2520课时,5000余名基层文艺骨干参加乡镇文化活动,服务群众30万人次,实现村庄(社区)全覆盖。

文化产业升级

各村形成自身品牌特色

“文化先行官”不仅带动了乡村文艺活动的发展,提升村民文化生活品质,也驱动了基层治理更有实效。

赵官镇王厅村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竹马舞”,近年却有没落之势。

“我们开设了‘跑竹马’课程,聘请传承人授课。在全镇范围内,总能组起一支队伍,接着‘跑’起来。”第三方公司、杭州最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齐河分公司项目经理柏杨说,县文化和旅游局通过实施非遗进校园、进景区、进社区、进乡村等活动,将县非遗项目传承发扬,全力打造非遗品牌。

此外,县文化和旅游局组建了“齐·艺”志愿服务队。在城区,通过招募志愿者定期组织开展读书会、好书推荐及阅读体会等活动,利用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大清河景区、泉城海洋极地世界、欧乐堡、博物馆群等文化场馆和公园、广场等场所,让群众参与文化旅游志愿服务,引导文旅志愿服务团队进景区、进社区、进企业,让文化内涵外溢;在乡镇,吸引文旅志愿者参与乡镇公共文化服务和基层治理工作,除了负责文化站的日常维护、群众服务、卫生清洁,还广泛开展献爱心活动,定期走访慰问孤寡老人、弱势群体。

“目前,所有乡镇逐渐探索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三维一体’模式,即‘线下+线上+文化治理数字驾驶舱’。”县文化和旅游局党组副书记陈孝强表示。线下指导文艺团队的组建、培训与文化活动的开展,通过对本土文艺人才的培训和引领,组建文艺团队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定期邀请专业老师,开展舞蹈、声乐、书画、手工、摄影沙龙、普及智能手机使用常识讲座等文艺和技能培训,提高群众的文艺水平和数字化生活品质。同时,通过线上平台为群众提供免费的线上文艺培训,并同步更新线下培训课程,扩大了艺术培训的受众面,目前已吸引超过20000人次的关注和参与。

“文化治理数字驾驶舱则是秉持‘一舱在手,全镇治理’的设计理念,通过实时监测各村(社区)的文化数据,对标老百姓的文化诉求,提高全镇的文化生活质量。”陈孝强说。

下一步,县文化和旅游局计划开展乡村文化传、帮、带活动,针对乡村文化发展相对滞后、活动开展缺乏带头人的问题,推进实施“十百千”乡村文化引领工程,评选10个示范社区、100个文艺团队、1000个文化带头人,通过文化带头人进一步促进文化活动的组织开展,提高群众参与率,使沉寂的乡村逐步火起来。

“近年来,我县不断挖掘地域文化特色,编辑出版了《齐河地域文化丛书》,对各乡镇(街道)的地域文化进行了系统的挖掘宣传。在此基础上,县文化和旅游局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一村一品’集中打造工作,结合各自优势特点评选出村级文化品牌。”陈孝强表示,通过各个活动的开展,发挥基层综合文化场馆作用,让“文化先行官”这股力量真正下沉到村里,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石少军 通讯员|崔振 高君珊

审核|胥爱珍 终审|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