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报评论|警惕变了味的公函

警惕变了味的公函

□ 任立松

公函,是各级部门联系、商洽工作的重要载体和媒介。但记者在基层调研时发现,不少部门对有些公函已不胜其扰。以推进某项改革为例,本来需要牵头部门、配合部门合力完成,但配合部门每配合一项工作,动辄要求牵头部门“发一封公函来”,表面上看是公事公办,其实变了味的公函背后,有本位主义在作祟。

不可否认,现实中的公函来往,既能体现相互尊重,也是留痕备查、促进工作的需要。但凡事过犹不及,如果不分轻重缓急,一律“公函上见”,味道就变了,也远离了发函的初衷,降低了办事效率,更不是干事创业的状态。其背后或多或少有这么几层“小心思”:一是部门为大,自认为互不隶属,对方就应该对我“放尊重点”,生怕被别人颐指气使、压低身段。二是权力至上,平行部门既然决定不了个人升迁和部门的去留,何苦“为他人作嫁衣裳”?于是拿着“发个公函”“得走程序”做挡箭牌,能躲就躲、能推就推。三是利益为重,遇事盘算的是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于己有利的事抢着干,于己无利的事拖着干,需不需发公函的标准,建立在“对自己有没有好处”上。还有的以邻为壑,总怕配合了,最后功劳全记到别人头上,自己当了“冤大头”。四是不愿担当,担心工作失误了,板子全落在自己身上,于是要求对方白纸黑字“交代清楚”,以防日后“口说无凭”。以上种种,都是本位主义的具体表现,暴露出个别干部私心重、杂念多,格调不高、格局不大,并没有把心思完全放在改革发展上。

变了味的公函折射出的本位主义不但拖慢效率、贻误战机,更损害团结、妨碍发展,必须引起高度警惕并坚决摒弃。要多些大局观念,以“穹顶视野”思考改革发展全局,当前改革与发展的任务很多都是跨部门、跨领域、跨层级的,必须齐抓共管、全面推进、整体突破。要多些换位思考,站在对方角度考虑,分析“我”与“他”的优势、短板,认清本位与“他位”的角色、位置,多谋如何长短结合、优势互补,常思如何站台补位、有效配合,才能推动改革发展所向披靡、无往不胜。要多些“成人之美”,从小处看,成就他人就是成就自己,从大处讲,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应该有无我有民、成人之美的雅量、气度和胸襟,我们推进改革与发展,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实则是成就德州、造福人民。党员干部只有时刻忘记小我、以大局为重,才能心无旁骛展现作为、出圈出彩成就自我。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张晓航
审核|朱代军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