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鸟组团来山东过冬背后:全省生态环境质量达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

寒冬降至,万鸟归巢。山东是中国极其重要的候鸟中转站,每年的11月到12月底,成千上万只候鸟途径上百公里迁徙来到山东,有的短暂歇脚,有的“安家落户”。

自2017年开始,山东每年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工作,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让山东生态环境达到有记录以来最好水平。截至目前,全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99个重点问题整治销号率达到100%,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4107个违法违规问题整治销号率达到100%。为鸟类来山东迁徙、越冬、繁殖提供环境质量保障。

茂密的芦苇丛,环境清幽的滩涂,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每年有371种超600万只鸟经此迁徙、越冬、繁殖,被称为鸟类的“国际机场”。东方白鹳翅膀宽而长,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鸟类大熊猫”的称号,这种鸟对栖息地的选择是极为挑剔的。如今,它们已经在此安家,累计繁殖了2000只左右的雏鸟。保护区也已然成为全球最大的东方白鹳繁殖地。

在菏泽市东明县的黄河滩涂里,同样有数万只大雁在这里栖息、觅食、嬉戏。记者了解到,每年11月,这些大雁都会从北方的内蒙古、黑龙江甚至西伯利亚等区域迁徙而来,长途跋涉到菏泽东明黄河滩区越冬,一直停留到来年三月份,成为黄河岸边一道亮丽的生态风景。

在济南龙湖湿地,前来栖息越冬的候鸟徜徉在天地间,碧水蓝天,独成一景,散发着生机和美感。芦苇丛间,一群群天鹅相依成趣,或停留水面,或相互梳理毛发,嬉闹追逐间,给济南的冬天带来阵阵生机。

为了给鸟儿预备更好的栖息繁殖地,2021年5月山东领先全国修改了《山东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谋划了加快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政策法规、持续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网络、构建完备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监测体系等8个方面的战略任务,划定了15个陆地优先区域和15个海洋优先区域,确定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10个优先领域和16个优先行动。

山东省生态环境厅生态保护处处长王清介绍道,近年来,随着山东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打赢,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目前的生态环境质量是有记录以来最好的。随着生态环境质量好转,生物多样性越来越丰富,特别是对候鸟来说,山东的环境变好了,栖息的所在地食物链更加丰富。

王清说,其实鸟类是十分聪明的,它会选择生态环境好且食物充足的地方来栖息。随着山东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栖息地越来越好,更多的鸟类会选择到山东栖息。如今山东鸟类数量的增多与山东公众保护意识的提高密不可分,近几年,全省上下生态文明意识不断提升,大家对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鸟类的意识不断增加,主动性增强,给更多鸟类来山东创造优良环境。

山东连续五年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工作,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联合建设了黄河流域首个生态环境定位观测研究站,谋划启动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取得了积极成效。根据监测调查,目前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有野生动物1630种、植物685种,鸟类由建区之初的187种增至现在的371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25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65种。38种鸟类数量超过全球总量的1%。在今年10月举办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上,山东将黄河三角洲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进行了线上展示。在部长级全体会议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正式宣布中国山东将作为示范省份参与生物多样性金融项目。

与此同时,记者了解到,2021年,山东省生态环境厅编制完成了《山东省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为“十四五”时期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明确了“时间表”和“路线图”。《规划》谋划了2025年、2035年山东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主要目标,提出了构建黄河“三段一线”生态环境保护空间布局,即在黄河上段形成以南四湖、东平湖水安全为特色的黄河流域优质水源地和蓄滞洪区,在中段建设以城市生态宜居为特色的省会城市群,在入海段创建以黄河入海口大河三角洲生态保育为特色的国家公园,在黄河沿线构建以河道、岸线和滩区生态建设为特色的绿色生态走廊。此外,为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聚焦重点区域重点领域,提出了实施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修复工程、泰山区域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东平湖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水污染综合治理工程、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工程、土壤污染治理工程等六大重点工程,谋划了22类共计303个重点项目。明确了采取强化组织领导、健全“河海统筹”治理机制、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强生态环境监管、强化环保科技和产业支撑、防范流域环境风险、大力培育生态文化等7大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