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镇李桂发:乡村振兴路上再出发

□通讯员王书胜陈启忠报道

德州新闻网讯 “这家顶棚的价格有点买高了,锯末还可以。 ”12月1日下午,糜镇杨家村党支部书记李桂发忙着帮村民检查养殖棚情况,准备进猪苗。

尽管李桂发家的示范棚这一茬生猪并未赶上价格“好时候”,但680头猪全部健康出栏。很多村民看在眼里,赞不绝口。这不,有17户人家效仿,也建起生态养殖大棚。“‘智惠党建产业富民联合体’的示范引领作用发挥出来了,这路子走得通!”随着一阵爽朗笑声,李桂发眼角的皱纹像伞骨一样聚在了一起。

李桂发今年50岁,在当地小有名气,干部群众对其评价都颇高。 2014年12月,他从武警德州支队转业到德州市科协工作;转过年来,他就一头扎进了农村,先后在禹城市的三个村(社区)担任过“第一书记”;去年4月,他成为糜镇杨家村遴选的党支部书记。

回想起来,近7年间记者曾多次采访过李桂发。

先说说“迷彩书记”李桂发。2016年6月,禹城市莒镇社区土豆种植技术协会的土豆喜获丰收,每亩地纯收入7000元,记者去采访时,第一次见到穿着短袖迷彩服的李桂发。此前一年多,他身穿当兵时的迷彩服来到莒镇社区担任“第一书记”。他走家串户了解情况,发现莒镇社区集体没有产业、没有收入,于是他多次自费带领“两委”干部去外地学习,并根据莒镇社区的实际条件和自身优势,确定了“支部+协会+农户”模式,先后创办三黄鸡农业专业技术协会和土豆种植技术协会等。“现在回头看,那时的协会其实有着合作社的雏形,只是体量小。”李桂发说,“根扎得浅,眼界窄,带动作用发挥得不够。 ”

再说说“卸不了任”的李桂发。记者第二次见到他是在2017年3月,当时他已留任一次并担任禹城市莒镇董屯村“第一书记”。当时在董屯村柳芽初绿的小公园里,李桂发对记者说:“其实挺累,而且还有人说我陪敬老院老人过年是‘作秀’,听了心里很难受。但当听到乡亲们说,‘桂发,留下吧’,觉得一切都值了。”他带领董屯村党支部领办了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推行“支部引领、村社融合、合股联营、产业富民”模式,确定了“二五三”分红机制。德州市委组织部考察组到董屯村进行任期考察时,80多名村民赶到村民委员会,要求让李桂发继续留任。最终,作为第三批市派“第一书记”,他继续留在禹城,直至2019年底完成辛寨镇前贾村“第一书记”驻村帮包工作。

今年,记者又两次采访过李桂发,这是乡村振兴探索道路上“再出发”的李桂发。去年3月,德州市公开遴选310名村党组织书记,刚刚回归机关不久的李桂发又报了名;当年4月,他就任糜镇杨庄村党支部书记,兼任科技副镇长。一年半时间,他同糜镇党委、政府一起探索建立了镇、管区、村、合作社相融合的“智惠党建产业富民联合体”,来解决人才、土地、资金和产业等诸多问题,将全镇92个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统一纳入进来,开展合作化经营、联合式发展。“为了把镇驻地北侧一处300余亩荒地打造成农业示范园,他连续4个月没回德州的家,天冷时看他借村民大衣御寒。 ”为杨庄村提供养殖技术的农事大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胡晓君说。

这几年,李桂发先后荣获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作先进个人”、省“攻坚克难奖先进个人”和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11月中旬,他又入选山东省“最美公务员”拟选树宣传对象名单。采访中,他从手机微信收藏夹里选出一篇题为《乡村振兴六问》的文章,读了一段给记者:“我们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既要活化传统、继承传统,又要发展现代、接续未来,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古今中外没有成例可鉴、没有成规可循,需要我们很好地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