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 气 事 故 预 防 知 识(二)

1.触电事故有哪些规律?

  (1)错误操作和违章作业造成的触电事故多

其主要原因是安全教育不够、安全制度不严和安全措施不完善,一些人缺乏足够的安全意识。

  (2)中青年工人、非专业电工触电事故多

其原因是这些人是主要操作者,经常接触电气设备。而且,这些人经验不足,比较缺乏用电安全知识,其中有的人责任心还不够强,以致触电事故多。

  (3)低压设备触电事故多

其主要原因是低压设备远远多于高压设备,与之接触的人比与高压设备接触的人多得多,而且多数是比较缺乏电气安全知识的非电气专业人员。

  (4)移动式设备和临时性设备触电事故多

其主要原因是这些设备是在人的紧握之下运行的,不但接触电阻小,而且一旦触电就难以摆脱电源。同时,这些设备需要经常移动,工作条件差,设备和电源线都容易发生故障或损坏。

  (5)电气连接部位触电事故多

很多触电事故发生在接线端子、缠接接头、压接接头、焊接接头、电缆头、灯座、插头、插座等电气连接部位,主要是由于这些连接部位机械牢固性较差、接触电阻较大、绝缘强度较低,容易出现故障。

  (6)每年6至9月触电事故多

主要原因是这段时间天气炎热、人体衣单而多汗,触电危险性较大。而且,这段时间多雨、潮湿,地面导电性增强、电气设备的绝缘电阻降低,容易构成电流回路。其次,这段时间农村是农忙季节,农村用电量增加,触电事故增多。

  (7)具有环境特点

腐蚀、潮湿、高温、粉尘、混乱、多移动式设备、多金属设备环境及露天分散作业环境中的触电事故多。

2.触电事故预防应注意哪些方面?

  (1)防止接触带电部件

防止人体与带电部件的直接接触,从而防止电击,采用绝缘、屏护和安全间距是最为常见的安全措施。

  ①绝缘。即用不导电的绝缘材料把带电体封闭起来,这是防止直接触电的基本防护措施。但要注意绝缘材料的绝缘性能与设备的电压、载流量、周围环境、运行条件相符合。

  ②屏护。即采用遮拦、棚栏、护罩、护盖、箱闸等把带电体同外界隔离开来,此种屏护用于电气设备不便于绝缘或绝缘不足以保证安全的场合,是防止人体接触带电体的重要措施。

  ③安全间距。为防止人体触及或接近带电体,防止车辆等物体碰撞或过分接近带电体,在带电体与带电体、带电体与地面、带电体与其他设备和设施之间,皆应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安全间距的大小与电压高低、设备类型、安装方式等因素有关。

  (2)防止电气设备漏电伤人

保护接地和保护接零是防止间接触电的基本技术措施。

  ①保护接地。即将正常运行的电气设备不带电的金属部分和大地紧密连接起来,其原理是通过接地把漏电设备的对地电压限制在安全范围内,防止触电事故。

  ②保护接零。在380/220伏三相四线制供电系统中,把用电设备在正常情况下不带电的金属外壳与电网中的零线紧密连接起来。其原理是在设备漏电时,电流经过设备的外壳和零线形成单相短路,短路电流烧断熔丝或使低压断路器跳闸,从而切断电源,消除触电危险,适用于电网中性点接地的低压系统中。

  (3)采用安全电压

  根据生产和作业场所的特点,采用相应等级的安全电压,是防止发生触电伤亡事故的根本性措施。根据现行国家标准《特低电压(ELV)限值》(GB/T 3805-2008),电压限值的规定是针对正常和故障两种状态的。标准中给出了正常操作中可能被人体触及的部件,要求各专业标准应考虑更低的标准。

  (4)漏电保护装置

  漏电保护装置,又称触电保护器,在低压电网中发生电气设备及线路漏电或触电时,它可以立即发出报警信号并迅速自动切断电源,从而保护人身安全。漏电保护装置按动作原理可分为电压型、零序电流型、泄漏电流型和中性点型4类,其中电压型和零序电流型应用较为广泛。

  (5)合理使用防护用具

在电气作业中,合理匹配和使用绝缘防护用具,对防止触电事故、保障操作人员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6)安全用电组织措施

防止触电事故,技术措施十分重要,组织管理措施也必不可少,其中包括制定安全用电措施计划和规章制度,进行安全用电检查、教育和培训,组织事故分析,建立安全资料档案等。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审核 | 张志宁 终审 | 杨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