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 | 张勇:记忆中的养蜂场

记忆中的养蜂场

□张勇

每当我走到一个有蜂箱的地方,不管箱数多么少,摆放的有多乱,放蜂箱的窝棚有多脏,我都要停下脚步,仔细观看。看蜂儿飞,看养蜂人清理蜂巢,赶上采蜜的时候,就看他们怎样采蜜。


记忆中的养蜂场,不仅开拓了我的视野,还带给我温馨,更让我感到,那是一个充满诱惑的神秘地方。

那是多才多艺的姨夫创办的养蜂场。姨夫原本是教语文的,他不仅书教得好,养蜂在当时的范县县城也很有名气。1972年,正是姨夫蜂场大放异彩的时候,我去了他家做小保姆。

第一次走出农村家门的我,哪见过如此仙境般的地方,心里觉得特别新奇。

姨夫在他居住的门前,也是范县中学科学种田基地的中间,垒起砖台,上 面放了三十几只蜂箱。它们被架起的黑绿葡萄秧遮着荫,那秧子上还挂满了一串串玻璃球一样的葡萄。周围种的有油菜、向日葵、西红柿、茄子、豆角、玉米等,它们都展现着自己窈窕的身姿,开放着各色的花儿。特别是那金色的油菜花,吸引来千百只蜜蜂,狂飞乱舞,它 们采集着各种花粉,肚儿一个比一个大,酿的蜜一个比一个多。我抱着小表弟,看它们怎样飞,怎样采,看各种花儿美,闻各种花儿香。

在姨母家,虽然吃得比在家里好,可我是第一次离家,心里不免感觉有些孤寂,想父母,想姐弟,想那个贫穷而温暖的家。但每当我一看到眼前的美景,就仿佛一缕阳光照进我的心田,顿时敞亮了许多。

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在蜂场上有了新收获。一位高个子、白皮肤的李姓老师经常去帮姨夫养蜂,他们一边工作、一边聊天,天南地北,无所不谈。更让我感兴趣的是,他们谈的好多事,都是我闻所未闻的。例如,战争年代毛主席怎样运筹帷幄指挥三大战役,周总理在黄埔军校怎样讲话,等等。后来我问姨母:“怎么李老师还知道总理在军校讲话的事啊?”姨母告诉我:“他是黄埔军官学校毕业的学生。”这更让我肃然起敬。他们交流的时候,我听得更带劲了。放蜂的时候,我抱着小表弟离他们远一点听,不放蜂的时候离他们近一点听,他们除了谈国事、政事,有时候也谈些做人、生存、人际关系方面的道理。他们这些随意贴心的聊天,对未成年的我影响不小,什么“家有万贯不如薄技在身”“不是不报时候不到”等古训,都是从那里听到的。时间久了,李老师对我很友好,有时候看到我那么认真地倾听,就给我一个友善的微笑。一个小村姑,能见到这么让我崇拜的人物冲我微笑,我心里特别激动和自豪。

后来,我还发现这蜂场还是重温、调节爱情的好地方。那段时间,在上大学期间恋爱结婚的姨母、姨夫,也不知啥原因,时不时的凶吵摔砸,家里弥漫着战火硝烟,让我很害怕。可每当他们一坐在茂密的葡萄架下,守着那些蜂箱,聊上几个小时,家里的氛围就温馨和谐起来。有一次,我还看到他们在那里拉手。有一天,他们又满脸怒容的大吵起来,我灵机一动,上前拉着姨母的衣角说:“姨,去蜂场聊会吧。"姨母竟忍不住破怒为笑,还拍了拍我的肩膀,我也开心地笑了。

更精彩的是,我还与他们共享丰收的快乐。每逢采蜜的时候,都是我和姨母用木棍抬着一箱箱蜂蜜去药材公司卖。那里的人都夸我们的蜜质量好,给最高的价格,我记得是一元五角一斤。这些不小的收入,缓解了姨母的经济压力,日子比以前也好过了许多。每次拿回卖蜜的钱,姨母都要给我们买红烧肉、水果等好多好吃的,我一边吃着, 一边在心里感激那些辛勤的蜜蜂,也更加佩服姨夫和李老师的伟大。

养蜂场给了我太多的美好记忆,有阳光,有甘露,有温暖,有快乐和知识,她早已珍藏在了我的记忆深处。

作者简介

张勇,女,山东武城人。党员。多年来笔耕不辍,写下散文、随感千余篇,100余万字。作品见于当地媒体及文学网站和微信公众号。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 | 李玉友

审核 | 冯光华  终审 | 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