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以来,我市坚持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作为检验党史学习教育成效的重要标尺,聚焦残疾人群体的“急难愁盼”问题,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一件事、一链办”“居家办”。经验做法于近日获得中国残联党组成员、副理事长相自成批示。
优化便民服务
减少流程提速办
上月17日,是宁津县集中评残的日子。残疾人刘曼曼在家人的陪伴下来到宁津县中医院,向县残联工作人员递交所需材料后,便被安排接受专业医生评残以及免费拍照。“我们出门不方便,多亏了县残联精心安排,只要跑一趟就能办好残疾人证。”刘曼曼说。
据统计,全市共有持证残疾人13.1万余人。办理残疾人证需经过提交申请、残疾评定等多个环节,要在办证窗口和残疾评定医院之间多次往返,出行不便的残疾人深受困扰。近年来,市残联与市卫健委联合出台《关于做好就近或上门残疾评定工作的通知》,持续优化办理流程,密切受理、评定、审核发放等环节衔接,利用集中评残、上门评残等方式,提升残疾评定工作质效。
宁津县残联创新推出“合表缩时、包办服务”举措,与评残医院建立联动机制,实现医院现场办公、现场填表、现场评定“三同步”,将办理残疾人证所需的3套共9张表精简合并为1张。对于瘫痪在床的重度肢体残疾人,每月提供一次上门评残服务。
2021年,我市开展集中评残460余场次,服务残疾人2.5万余人,全市办证率较往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
残联+邮政
按需上门帮忙办
“残疾人证通过快递寄到了家里,真是又快又方便,解决了咱残疾人的大问题。”1月5日,路建平收到了新办的残疾人证。
路建平今年45岁,肢体残疾,家住齐河县祝阿镇杨真村。最近他的残疾人证到期,需要更换。完成申请、残疾评定等程序后,他专门询问工作人员,残疾人证办好后去哪里取。
“大哥,出证以后我们安排快递直接给您送到家。”齐河县残联工作人员回答。过了不到一周时间,中国邮政集团齐河县分公司的快递员敲响了路建平的家门,崭新的残疾人证被送到了他的手上。
2021年,我市推行的“居家办”助残服务模式,充分利用邮政部门网点多、全天候、全覆盖、末端到户的优势,打造“残联+邮政便民服务圈”,为残疾人提供精准上门服务。
“不但能送件,我们的邮政服务专员还能提供帮办代办服务。”中国邮政集团德州市分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对邮政服务专员进行了业务培训,残疾人可拨打12345市民服务热线预约,邮政服务专员根据需求上门指导申请填报,随后将所需材料一并寄送至审批部门。
“‘居家办’助残服务模式,有效整合资源,变‘残疾人跑’为‘代办员跑’,切实减轻残疾人负担。”市残联副理事长徐登文说。
信息共享共用
一次申请一链办
1月15日,陈志明收到自己的第一笔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后,喜上眉梢。56岁的陈志明是平原县前曹镇古台寺村人,重度肢体残疾,行动不便,与子女居住在平原县城。不久前,陈志明的儿子作为委托人,帮父亲申请了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对于整个过程,他直呼很方便。
“陈志明的护理补贴应由民政部门发放,原来他需前往户籍所在地民政部门办理。”平原县残联工作人员刘倩介绍,但如今通过链条式审批系统,只需将材料送至县政务服务中心,由残联工作人员将信息录入系统,发送至前曹镇民政部门审批办理即可。
为方便残疾人办事,2021年10月,市残联、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民政局等多部门联合印发《德州市“双全双百”工程残疾人救助“一件事、一链办”实施方案》,将残疾人证办理、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申请等13个助残服务事项梳理整合,建立跨部门联办工作机制,从“一事一申请”到“一次申请、事项通办”。
“过去残疾人办理助残事项往往要办一件申请一次,如今通过事项合并、部门协同、数据共享等措施,多件助残服务事项实现通办。让残疾群众从每个部门‘跑一次’,向整件事全流程‘跑一次’甚至‘不用跑’升级。”徐登文介绍,自项目实施以来,共有1300余人次受益。
“此次‘放管服’改革,我们切实发挥了政府主导作用及基层首创精神,实现集成政策、整合资源、优化服务,提升了残疾人获得感、幸福感。”市残联理事长刘芳说。
★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 | 马乐 通讯员 | 田韦君 张兆坤
编辑 | 尹晓燕
审核 | 冯光华 终审 | 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