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城构建协同治理体系,强化生态环境管理 | 2021年揽下3个“全市第一”


大屯水库主要供应武城县饮用水及德城区工业用水,目前水质已达到地表水三类水质标准

2021年度水污染防治任务考核排名全市第一;大屯水库代表德州市参加全国水质考核,正贡献率排名全市第一;综合指数同比改善15.1%,改善率全市第一,PM10、PM2.5等多项指标改善率排名全市前三。

武城县作为全市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试点县,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构建“纵横联合、下沉指导、多方联动、科技助力”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不断筑牢绿色发展生态屏障,打造生态环境管理的“武城模式”。

纵横联合

聚焦群众关注热点

环境质量改善的背后,是武城县协同治理工作机制的日趋完善。

1月14日,武城县老城镇环保办主任、网格员王新鹏一大早就在辖区巡查秸秆禁烧情况。“我们实行‘网格、村、工作区、镇’四级工作机制,组成了巡逻队和灭火队,强化巡查和应急处置能力。”王新鹏说,自武城县开展生态环境协同治理以来,环保部门与乡镇之间的互动更多了,网格员的作用也发挥出来,整治环境违法行为的效率得到极大提升。

为拓展生态环境治理路径,打造人民群众期盼的绿色生态环境,2021年10月,武城县制定了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试点实施方案,在纵向层面,建立村居、镇街、部门的协同作战机制,最大限度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在横向层面,实现部门横向联合治理,通过召开协商会议,共同商讨工作方式方法。

针对成因复杂、溯源困难的农村生活污水问题,市生态环境局武城分局组织部门和镇街共同商讨解决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站超负荷运转、设施老化、建站不合理等难题,充分发挥协同治理优势。目前,全县新建、改建18个镇区及农村社区生活污水处理站,各项巡查、监管、考核制度全部制定,各类标志、标牌全部设置规范,出水水质达标。

帮扶指导

消除行业治理痛点

实现企业绿色转型发展,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是关键。山东龙祥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橡胶制品公司,企业喷漆工序、橡胶制品工序废气采用UV光氧治理工艺,该工艺所用设备相对落后,极易产生二次污染物。

“企业要改进制作工艺,也需要对设施进行提升改造。”市生态环境局武城分局大气科科长刘希会负责帮扶龙祥公司,经过多次走访,在了解喷漆产品年产量、年用漆量后,帮助企业选择了沸石转轮+蓄热燃烧工艺,企业投资600万元完成设施升级改造。目前,该公司治污设施升级项目通过专家评审,获得中央扶持资金186万元。

近年来,市生态环境局武城分局针对VOCs排放、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问题,组织开展“百人进千企”帮扶行动,通过采取走航监测等方式和专家现场指导帮扶,截至目前,全县淘汰不合格光氧治理设施400余套,指导63家企业落实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要求。

在行业治理方面,市生态环境局武城分局与县交通运输局进行联合执法,2021年共查处机动车维修钣金企业及门店190家。针对废旧机油处置、喷漆房管理等问题,列出整改清单、明确整改措施、落实整改责任人,实行日销号通报制度,实现排查率、整改率100%。

协同治理

打破区域管理难点

1月17日,在四女寺镇市南经济开发区的山东正兴食品有限公司排污口,一块标有“工业排污口”的标志牌格外醒目,上面附有二维码,扫描二维码即可查看排污口各项数据。

“我们根据卫星定位,确定了县域内102个河湖排污口的位置,摸清了排污路径,设立了标志牌。”市生态环境局武城分局水生态环境科科长杨宪政介绍,武城县在全市率先完成了入河排污口分类、命名、编码及标志牌设置工作,实现了污水排放总量清、情况明、可追溯。

共同守护“一方碧水”,离不开水环境协同治理。2021年8月,市生态环境局武城分局牵头,联合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县水利局编制了《武城县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方案》,成立联合工作组对县域内黑臭水体进行巡查摸排。目前,通过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等方式全县累计完成33处黑臭水体整治,清理各类垃圾8万余立方米。

“协同治理关键在协同。我们紧紧抓住协同治理这个总引擎,创新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机制,打破行业管理界限,真正为老百姓快办事、办好事。”市生态环境局武城分局党组书记、局长石尚岚说,“ 我们将不断强化水、气、土、固废等各项污染防治措施,同时以服务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统筹做好执法和帮扶工作,全力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董天力  通讯员|闻芳 陈洪博  编辑|秦超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