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9日,齐河县晏城街道后甄村,78岁的马凤英从志愿者王健健手中接过画像,头一次看到父亲的样貌,眼泪止不住地流。在她很小的时候,父亲马成龙去参加了革命,这一去,竟成永别。父亲生前没拍过照,他长什么样,马凤英也只是在家人和乡亲的口中听说。
送画像的志愿者,是受孟祥斌烈士遗孀叶庆华之托。2007年11月30日,在浙江金华,为救一名欲轻生女青年,解放军驻浙江金华某部军官孟祥斌从10米高桥跳入滔滔婺江。女青年得救了,他却再也没能醒来。
作为烈属,叶庆华把对丈夫的思念化作对所有烈士的敬仰,这些年不知疲倦地寻访抗战老兵,为无名烈士寻亲。走访中,她得知很多烈士牺牲前,连一张照片都没留下,成为烈士子女长期甚至一辈子的遗憾,由此萌生了为烈士画像的心愿。
这一心愿得到钱江晚报、浙江传媒学院的支持,去年3月,“迎接建党百年,为百位烈士画像”大型公益活动正式启动。
承担为烈士画像任务的,是全国多所高校美术专业学生及各地美术协会。像18张齐河烈士画像,便出自中央美术学院、浙江传媒学院、浙江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学生和齐河美协的画家之手。创作从去年5月就开始了,他们想尽办法寻找烈士资料,通过烈士亲属描述,以及参照烈士子女照片,对脸型进行分析,反复打磨,尽最大努力还原烈士的样貌,用手中之笔守护“不能忘却的容颜”。
“中国人都讲究回家过年”,赶在春节之前,叶庆华委托铁道战备舟桥处的志愿者,将18张画像送到烈士后代手中,帮他们完成跨越时空的“相见”。
“还是有遗憾,像董建强烈士的妻子,97岁了,两个月前刚刚去世,没能看到丈夫的画像。”叶庆华说,“一位烈士的牺牲,背后是一个家庭的牺牲,他们故事需要被知道,容貌也应该被看见,希望有更多人参与进来。”
德州日报融媒体出品
记者、编辑|张晓航 视频制作|王健健
审核|张晓航 终审|朱代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