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总产761.6万吨,较上年增加2.83万吨,增长0.4%,占全省13.8%、全国1.1%。2021年,德州粮食总产再创历史新高,实现“十八连丰”。
德州是全国五个整建制粮食高产创建试点市之一、全国第一个“亩产过吨粮、总产过百亿斤”的地级市,连续4次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粮食连年高位增产,缘于我市落实党政同责、加大政策支持、抓紧关键环节,形成了一套粮食高产稳产的成功经验。
立足自身优势,以改革思维、举措求突破,我市创造性提出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明晰目标、细化举措,一条粮食稳产优产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愈加清晰。
书记抓粮
六级联创大面积“吨半粮”
“隔不几天,就到地里看看麦苗长势。四级书记齐上阵 ,作为村级书记,必须更上心。”1月29日,平原县腰站镇王双堂村党支部书记梁之亮说。梁之亮负责的麦田是我市“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的样板田。
创建大面积“吨半粮”,我市推行市、县、乡、村四级书记抓粮工作机制, 确保一竿子插到底。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用“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一个永恒的课题”等鲜明论断,强调粮食安全的极端重要性。去年是中央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的第一年,粮食产量首次纳入宏观经济调控目标,明确要确保粮食播种面积、总产稳定。山东省委省政府多次召开会议强调,粮食生产要年年抓紧,粮食生产面积和产量不能掉下来,这个硬任务不能打折扣。
“开展‘吨半粮’创建,是服务‘国之大者’。我市粮食连年丰产,守住底线任务越来越重,必须向高产创建要资源、要空间、要效益。” “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市委书记田卫东多次在不同场合这样强调。
“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德州方案”既势在必行、又切实可行。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王志敏认为:“德州市敢于亮剑、敢于争先,率先提出‘吨半粮’的建设目标。这项工作如果抓好了,将会对全国粮食生产产生积极深远影响。”
践行四级书记抓粮,自2021年秋种开始,我市层层落实书记“指挥田”:村抓样板田、镇抓示范方、县抓高产区、市抓高产片。争取利用5年时间,实现100万亩核心区单产1500公斤以上、300万亩辐射区单产1200公斤以上、600万亩带动区单产1100公斤以上,打造全国首个大面积“吨半粮”生产示范区,带动粮食绿色高质高产高效发展,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德州力量。
省政府联合农业农村部发布《共同推进现代农业强省建设方案(2021-2025年)》,与德州签订合作共建协议,明确支持“吨半粮”示范区创建,形成了部、省、市、县、乡、村“六级联创”工作格局。
秋涝、大风,“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首年,我市即遭遇极端不利天气。如何打好“开场战”?四级书记不等不靠,以前所未有的干劲狠抓粮食生产。
市领导多次召开会议部署防汛及抢收抢种工作,并深入田间地头开展调研。县、乡、村各级书记指挥奋战在生产一线,开展抢收抢种大会战,全市上下形成领导带头、责任分明的粮食生产工作机制,确保晚收不减收、晚种保丰收。
引进外地履带式收获机跨区作业、组织人工收获、提供晾晒烘干服务,一系列举措最大限度地减轻了玉米产量、品质损失。
小麦播种事关“吨半粮”建设开局。在邀请国家、省知名专家会商研判,综合各方建议的基础上,及时印发《2021年德州市秋收秋种技术意见》, 并在全省率先召开“四补一促”新闻发布会。技术意见明白纸发放至农户手中,“科学播种管理,晚茬麦也高产”,这一论断提振了农户信心。2021年,我市实现小麦播种面积不减少、播种质量不降低。眼下,各级农技人员加大田间技术指导和服务频次,加快小麦苗情转化升级。全市814.8万亩冬小麦长势良好,“吨半粮”核心区小麦苗情好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
德州大规模小麦机收现场(资料图)。 记者 王志伟 摄
科技种粮
蹚出绿色高质高效路子
粮食高产创建,这一发端于德州的粮食生产模式,助推全国粮食大面积均衡增产,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突出贡献。
2011年,粮食高产创建“德州模式”在全国推广。 2011年至2015年间,全国粮食总产量年增长百分比分别为3.2%、2.1%、0.9%、2.4%;其间,全国粮食种植面积年增长百分比分别为0.57%、0.68%、0.68%、0.55%。截至2015年,我国粮食产量历史性实现“十二连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连续多年稳定在6亿吨以上。自此,全国粮食连续多年实现大面积均衡增产。
数据显示,2011年至2015年间,我国粮食产量增长百分比远大于种植面积增长百分比,这说明,粮食产量增加主要靠单产。单产之所以大幅度增长,科技功不可没。
提高单产,是攻坚大面积“吨半粮”的关键所在。“绝不能沿用原有的创建方式、技术模式,必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创造性开展工作,我们将重点在六大工程上精准发力。”副市长董绍辉强调。
六大工程即实施高标准农田提升工程,夯实产能基础保障;实施耕地地力提升工程,筑牢增产肥力根基;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保障良种有效供给;实施增产技术模式集成推广工程,强化增产技术支撑;实施现代农机装备提升工程,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实施科技服务网络提升工程,推动关键技术研发应用。
提单产,种子、土壤缺一不可。
在良种保障方面,我市将设立“吨半粮”高产、多抗品种筛选示范区,尽快筛选一批适宜当地栽培的高产、优质、多抗品种。同时,以陵城区、宁津县等制种大县为核心,新建或改造一批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抓好新品种繁育推广,核心区实行种子精选分级,保障供种质量。在“吨半粮”核心区大力推广深耕技术、配方精准施肥等技术,推行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生物菌肥等肥料,提高土壤肥力。
市农科院围绕“品种改良、土壤有机质提升”两大核心要素,主动对接全国大院大所,引专家、引品种、引技术,实施集成、创新、攻关、示范。在每个县市区建设高产创建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区、展示区。
六大工程将助力粮食生产由“高产创建”向绿色高质高效创建优化升级。这方面,我市已有成功案例。齐河是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的典型代表,该县整合资金12亿元以上,按照50亩一眼机井、200亩一网格、5000亩一支专家队伍、5万亩一个综合服务站等标准,建成80万亩绿色优质高产高效示范区,在全国率先发布小麦、玉米质量安全生产和社会化服务2项国家级标准体系,以标准化助粮提质。
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孙丰勇说:“绿色高质高效创建是高产创建的‘升级版’,高产指标提升为既要争高产,又要见高效,更要生态可持续的综合要求,稳定粮食产能的同时,粮食安全将在更高水平上获得保障。”
政策稳粮
稳稳托住种粮农民的心
让“重耕稳粮”政策深入每一个农户,正因如此,在我市,农民种粮有积极性,粮食供给有保障。
稳粮,首先要稳面积。多年来,我市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严格落实各项补贴奖励政策。粮食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1600万亩左右。在全省率先建成省级粮食高产创建示范方37个、面积268万亩,其中10万亩以上的11个,数量全省第一。
稳粮,政策组合拳频出。《关于开展“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工作的意见》《“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考核奖励办法》等,一系列含金量高、针对性强的文件相继印发。“吨半粮”创建被纳入全市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对完成“吨半粮”创建任务、验收达到标准要求的县市区,市财政给予专项奖励,在财政扶持、涉农项目等安排上予以重点倾斜;对敷衍塞责、推进措施不力、成效不明显的降低考核档次。
稳粮,舍得投入真金白银。市财政连续3年、每年列支1亿元专项资金,每个县市区每年配套1000万元以上,支持“吨半粮”创建。目前,全市已投入“吨半粮”创建资金2.04亿元。
让种粮成为有奔头的产业,才能增强粮食生产后劲。为此,我市一方面下大气力抓党支部领创办合作社,引导小农户入社;一方面全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适度规模经营效益。
在齐河县刘桥镇西杨村,由党支部领创办的年丰粮食种植合作社,对全村3305亩耕地统一机收机种。该村实行“党支部+合作社+农户+企业”的合作模式,村民及土地全部入社。合作社配有各类农业机械设备69台套,耕播日作业能力1500亩以上。通过合作社统一托管,土地实现了适度规模经营,种植成本大幅缩减,社员每亩地年可增收280多元,全年村集体收入达到20多万元。该合作社理事长李化庄表示:“没有组织化生产的优势,高产增效根本不可能。”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方面,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严格落实税收、财政、信贷等方面的优惠扶持政策,全力扶持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粮食专业合作社等。“发挥政策引导作用,优化存量、倾斜增量,并通过市场选择、优胜劣汰,我市培育了一大批高质量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自身得实惠的同时,也为‘吨半粮’建设提供了高水平的社会化服务。”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韩立军说。目前,全市发展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4168家、家庭农场7356家。
此外,粮王大赛、机收减损大赛、“吨半粮”能力建设“张榜揭榜”……粮食生产领域推出一系列创新举措, “谁种粮谁受惠”“种多少粮得多少实惠”的观念深入人心,极大激发了农户种粮积极性。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杨德林 邓静 通讯员|张文艳 曹伟
编辑|秦超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