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高度重视体育事业发展,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体育强国”“健康中国”。2020年,省委、省政府作出“打造千亿级体育企业、万亿级体育产业集群”的决策部署。我市体育产业具备良好的基础条件,但存在总体规模小、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融合度不高、体育服务业滞后等问题。为确保体育产业在全国“必须走在前”,创建特色体育名城,建议:
一、强化产业链提升,创建“体育制造名城”。我市体育产业经过近20年的成长,现已在全省乃至全国有了较大影响,以泰山集团为代表的体育制造业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当前,我国人均GDP已突破1万美元,体育健康产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国家和省扶持体育健康产业发展的政策不断加码,能否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抢占产业制高点,成为我市打造特色体育名城的关键。建议尽快研究出台扶持体育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大力优化体育产业发展环境。加大泰山集团国家高端体育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力度,大力招引体育特色人才,加快体育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举全市之力培龙头壮骨干,在做大做强泰山集团的同时,精选5到10家重点骨干企业精心培植。依托骨干企业和重点县市,加快建设特色化专业园区,构建“龙头带产业、产业强集群、集群活园区”的发展格局,打造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体育器材制造基地。
二、加快场馆校建设,创建“体育赛事名城”。重大体育赛事不仅能激发一座城市的竞争力,更能拓展一个城市的品牌影响力。体育服务业发展滞后,是我市创建体育名城的最大短板。我市应充分利用京津冀协同发展优势,大力加强与国内外体育组织、重大赛事主办方交流合作,积极引入国际国内高端赛事,鼓励支持企业、社会组织参与特色体育项目的开发建设,争取建设国家级自行车、板式网球、游泳、射箭等体育项目训练基地。建议成立特色体育名城创建组织协调机构,确保有专人专班专责推进,拿出看得见、摸得着的“硬核”措施和“硬性”投入,全面构建体育场馆、体育学校、体育展会、体育赛事、体育公园、体育小镇“六位一体”协同发展格局,确保重大赛事活动引得来、办得好、留得住、可持续,将德州打造成中国北方重要的体育赛事节点城市。
三、推进融合发展,创建“休闲健康名城”。按照“人人身体健康、天天快乐生活”的目标,大力实施“体育+”战略,重点加强“三个融合”:一是加强体旅融合。努力顺应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休闲+旅游”向“休闲+旅游+健康”转变的新特点,以大运河文化公园建设为契机,充分挖掘我市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优化体育旅游消费环境,推进体育与文化、旅游、商购等深度融合。二是加强体卫融合。在全市开展体卫融合健康促进试点,推动体育场馆资源与医疗资源有机结合、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积极兴办乒乓球、篮球、板式网球、自行车、太极拳、游泳等群众性体育运动比赛,大力倡导“每天运动一小时,每人培养一项体育爱好”的运动理念,深入推动体育活动进机关、进企业、进校园、进家庭,进一步激发城市健康活力。三是加强体教融合。用好中小学校“双减”政策释放的空间,精心研究制定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适当提高中考体育分值,丰富学校体育内容,促进青少年体育工作健康发展,让全民健身成为德州打造特色体育名城的靓丽名片。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