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黄河记者:王颖军
2021年,组织实施各类科技项目102个,累计达到322个;带动社会总投资65亿元,累计超过500亿元;新建各类创新研发机构20家,累计达到72家;新增高技术企业151家,累计达到264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8家,培育上市企业3家;新凝聚高水平创新团队26个,累计达到102个;新增各类创新创业人才超过1000人,累计达到4000人。
这样一份耀眼的成绩单,来自山东省科技创新的领头羊——山东产研院。在2月25日召开的山东产研院2022年度工作动员会上,院长孙殿义颁发23项创新奖:“前两年辛勤埋下的种子开始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产研院的触角正在城市、工厂、产线、产品、农田中延伸,产研院的根已经深深扎在齐鲁大地上。”
新黄河记者在会议现场了解到,成立两年多来,山东产研院着力打造了七大产业创新链:建设空天基础设施,打造空天信息产业创新链;全面实施“泰山计划”,打造微电子产业创新链;“双轮驱动”产创融合,打造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链;以平台建设为支撑,打造微纳制造产业创新链;建设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打造智能制造产业创新链;以材料设计与仿真验证平台为支撑,打造先进材料产业创新链;面向塑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创新链。
为增强创新支撑能力,山东产研院建设了多个重大平台。作为第一大股东入主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联合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哈尔滨工业大学、新松机器人、埃夫特等14家国内机器人行业机构和龙头企业共同参与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建设;联合海尔、美的等家电龙头企业共建国家高端智能家电创新中心,成为家电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电磁驱动地面超高速科学研究与测试装置进展顺利,成功研制330米轨道高速大推力直线电机、大容量储能变频器、高精度时统监控等关键设备,高速电磁橇车牵引试验顺利开展;智慧黄河平台、齐鲁卫星国际创新平台(AIT)、硅基微纳制造公共技术服务平台(MEMS)、光电加工集成与测试平台、EDA国际创新平台、材料数字化工程平台、农业三产融合大数据平台、全流程数字化创新管理平台等8个院级科研及管理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
山东产研院2022年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如何?孙殿义重点谈到四大领域。
在信息与智能融合领域,将统筹推进“齐鲁卫星系统”建设,齐鲁2号、3号两颗卫星载荷实现集成测试与发射;与香港航科合作“农业星座”首批8颗卫星发射并组网运行;完成首颗碳卫星试验星研制与发射任务;黄河星座实现2颗超高分辨率雷达卫星研制并具备发射条件。同时,加快高精度北斗低轨导航增强系统建设,加快S3/S4试验卫星和首批18颗组网卫星发射,全系统地面测控站和运控中心投入运行。另外,稳步推进“泰山计划”,WiFi芯片、固态存储芯片等高端芯片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新投产高端芯片10款,完成测试产线建设,全年产值力争达到30亿元。开展CAISA4.0下一代人工智能数据流芯片研发,继续保持数据流AI芯片全球领先地位并实现其在重要行业领域的应用。
在微纳与智能制造领域,将加快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山东总部研发基地建设,国创中心济南主基地投入运行;推进高端光纤激光器项目建设,实现单纤8kW激光器工程整机开发及60kW光纤激光系统交付;推进高端可调激光器研发,实现窄波可调激光器芯片RF调制速率25Gbps,推动可调激光器光模块在中国联通的DWDM5G和F5G的试用和5G示范应用;持续开展先进电磁驱动技术攻关,完成1500米电磁橇测试轨道和轨旁设施建设及关键技术验证,推进高场医学磁共振成像系统、轻量化可移动磁共振成像系统、锂离子电容器等项目产业化进程。
在先进材料领域,推进COF用聚酰亚胺薄膜项目研发进程,积极开展COF应用需求配方和工艺路线研发,形成涵盖配方、工艺、装备各环节体系化自主知识产权;推进铁素体不锈钢燃料电池双极板项目,完成500公斤级中试试验,形成完整知识产权;推进复合材料深远海养殖装备项目在日照开展示范化应用,与国电投、金风科技等风电领域龙头企业合作开发复合材料风电叶片回收再利用装备与设施。
在绿色与健康领域,推动含油污泥微波热解资源利用装备、ISBS蜂窝式生物固定床反应器在胜利油田、烟台招远等示范应用与产业化推广;推动农业三产融合大数据平台技术升级,向枣庄山亭区、泰安宁阳县等更多区县复制推广;以济南铁路局为突破口,积极推动X射线背散射技术规模化推广应用,积极推动基于荧光材料的痕量爆炸物检测技术产品在遥墙机场、合肥机场规模化推广应用;联合国家海洋创新药物筛选与评价平台,推进PROTAC技术平台、抗HPV医疗器械项目建设,争取年内实现抗肿瘤候选新药MBRI-001、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MBW1905获得新药临床审批。
作为引领全省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引擎,山东产研院自我加压,明确了2022年的主要定量工作目标:新组建各类专业研究机构10家,组织实施各类创新技术项目200项,转移转化技术成果200个,新增企业数量150家,集聚创新创业团队25个,高水平技术人才500人,建成公共技术研发平台3个,院属机构(企业)实现收入50亿元,带动社会投资总额5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