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力优生态 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访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井为民


井为民(中)到禹王集团调研

前不久结束的市党代会明确将“高水平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作为“七城同创”之首。政府工作报告也多次强调科技创新工作。今后,我市如何高水平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如何推动科技创新服务经济发展?2月28日,本报记者采访了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井为民。

研发经费投入近百亿创新质量效益大提升

记者:我市贯彻创新驱动战略如何,取得哪些成效?

井为民:科技创新是衡量一个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市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可谓顶格部署、顶格推进,去年成立市委科技创新委员会,统筹指导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先后出台了《德州市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三年行动计划》《关于打造“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创业共同体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先后为692家企业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扣除额28.5亿元,争取各类省级项目、政策资金约1.62亿元。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市已建立起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库,去年累计入库储备项目157项。希森集团“马铃薯全产业链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等6个项目获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1个项目获山东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工程项目。山东百多安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血管通路数字诊疗关键技术体系建立及其临床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20年度全市研发经费投入98.91亿元,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21%,增长0.72个百分点。有研发活动的规上工业企业886家,占比达到59.22%,增长15.2个百分点。实施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工程,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474余家,新增三成以上。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量达到730家,比上年增长50%以上。

培育新型研发机构加速成果转移转化

记者:我市在搭建创新平台上有哪些进展,成果转化得如何?

井为民:科技创新平台是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载体,我市一直专注于创新平台的建设和提质升级。泰山体育产业集团牵头建设的山东省体育健康产业创新创业共同体去年揭牌,3个重大科技项目已开工建设。山东有研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和德州学院联合创建的山东省硅单晶半导体材料及应用重点实验室获批。山东禹王生态食业有限公司获批省技术创新中心,全市达到4家。“山东聚力自动焊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4家单位获批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全市达到16家。首批创建健康食品产业、功能糖及生物制品产业、半导体产业、新型纺织产业、桑产业5家市级创新创业共同体。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速推进。全市共有1853家企业与600余家大院大所建立了合作关系,其中规上工业企业1093家,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的70%。着力打造山东省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去年培训技术转移转化人才163人,累计培训526人。获批13家省级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全市转移转化科技成果208项;技术合同成交额65亿元,同比增长14%;技术合同交易额超1.5亿元,同比增长164%。

科技金融支撑作用不断强化。我市积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贷款工作,通过贴息、补助、融资租赁等形式,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购买技术研发、检验检测和高端智能设备。去年共为83家企业提供省科技成果转化贷款120笔3.42亿元,2家企业获得股权融资2000万元。

科技人才资源不断汇聚。2021年我市新增4家院士工作站;新增外国专家人才58人,大国重器有限公司德国专家获中国政府友谊奖,实现零突破;2名外国专家被认定为山东省离岸创新人才。选派周末科技特派员100余名;为5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引进企业科技特派员78名;创新组建企业研究生工作站50家。

提供优越环境营造创新生态

记者:下一步我市如何高水平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全面提升全域创新能力?

井为民:今年1月6日,科技部发布《关于支持新一批城市开展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通知》,支持德州等25个城市开展创新型城市建设。我们将聚焦高水平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总目标,在研发投入、平台建设、高企培育等核心指标上下功夫,为科技政策落地提供优越环境。今年市财政科技投入翻一番,达到2亿元,下一步整合各项科技创新政策,分技术领域建立科技专家委员会,用政策杠杆撬动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把有限的财政资金效应发挥到最大。

全力争取一批省级以上技术创新中心,支持希森马铃薯、泰山体育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加快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德州分中心落地;持续提升省产研院德州分院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能级;推进山东有研和德州学院共建山东省硅单晶半导体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建设;继续建设市级创新创业共同体,加快推动在全市形成“1+ 10+N”创新体系。全年新增市级以上平台50家。

聚焦“三三倍增”产业计划,我市出台《德州市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揭榜挂帅制”实施办法》,以产业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突破、重大创新产品研发和重大创新成果转化示范为重点,市财政设立5000万元专项资金,以“揭榜挂帅”的形式,实施10个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加快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实施科技企业“小升高”计划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工程,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新增10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46%,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量达到800家。

全面实施“招校引院”,支持企业与山东大学、齐鲁工业大学、中北大学德州研究生分院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加强协同创新。今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与高校院所、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占比达到80%以上。推进与齐鲁工业大学共建德州研究院、国家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体系,围绕主导产业,在全市建设一批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促进优质科技成果在我市落地转化。建立市场化技术经理人制度,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供全过程服务。

德州日报融媒体出品
记者|王育恒 张明昭 编辑|夏玉艳
审核|李根 终审|朱代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