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雷锋”乐悠悠
□王凤庭
居住的小区,与龙德广场大厦咫尺之遥,只隔一条立水桥北路。大厦里面驻有风格迥异的饭馆、餐厅。逢双休日,儿媳便提议并亲“率”我们前往光顾。年轻人理由十分充分:泱泱中华地大物博,饮食文化博大精深。“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要一一品味,不可厚此薄彼。我和老伴当仁不让,积极响应,百分百地满足孩子喜欢尽地主之谊的热情与“局气”。
去年夏日某周末晚上,全家共聚五楼品尝杭帮菜,馆子名曰“绿茶”。其环境之优雅,令人大悦。数十张游船形的餐桌,恰当合理地点缀云雾缭绕的“仙境”里,烛光下流淌的曼妙音乐,若灵动的蝴蝶翩翩起舞,亦如叮咚泉水山间流淌……心旷神怡中,食客们津津有味,同时蓦然间走进山水诗的意境,有了身处江南的恍惚感。彼此无限陶醉,轻声细语,把生活的惬意与满足写在脸上。
饭后回家,见底楼门前聚满了人,都显得神情紧张不安。原来,外面正大雨如注。隔玻璃门望去,广场上一片白茫茫积水。我们家离得近,马路对过即是,遂少些紧张感,都说雨停了再走。我心疼宝贝孙子正在犯困,便撑起仅有的一顶破伞,匆匆蹚水至家,取回了四把伞。吾等共同归家之际,见一家三口站路旁小树下。爸爸以一本杂志盖在儿子头上,但终究遮不住哭声。我想此时任何精神财富,也不如一顶雨伞更有意义。随后儿媳的举动,着实让我和老伴为之骄傲。她把我们最大的一面雨伞,毫不犹豫地送了出去。那孩子立马不哭了,年轻爸妈忧愁急躁的脸,也一下子更换了容颜,变得无比灿烂起来了,他们远去的背影里,还不时地传来欢快的笑声。
去年我国抗疫形势喜人。但北京、河北、内蒙、青岛、河南、厦门等地,仍发现极个别阳性者。因此,北京市政府年前通知,倡导就地过年,以缓解全国交通及抗疫形势压力。凡工作生活于京而家乡属疫情高危区者,尤其强调更是不得离京。
腊月廿七,儿媳下班回家说,我有个同事老家属疫情高危区,过年不能回去。我要领她来咱家过年!儿媳还强调说,她是河南人,喜欢吃面食、蒸碗、牛羊肉之类的,生活上我们要合理安排。举家欢喜,表示赞同。除夕日,我们的年夜饭不拘一格,内容形式无不体现出多元与“新潮”来。除炸丸子、炸耦合、炸酥肉及水饺等传统元素外,德州扒鸡、清蒸石斑鱼、酱牛肉、扣肉、蒜蓉扇贝、油焖大虾应有皆有。对了,还有煎牛排、烤羊腿!年轻人把电烤炉也搬上了餐桌。五彩斑斓的盛宴,和着幸福温馨的笑语,幻化成一幅别样的年画,让春节这古老的“岁时文化”,于寻常百姓之家绽放出灿烂新意。
“善,从来都是一座桥,它把我们渡到一个更加高尚和美好的地方。”其实生活的本质,就是一种美好与另一种美好接触、碰撞的过程。二者相聚迸发出来的璀璨,才是人类最终期盼的愿景。
我与老伴感谢上天赐福——有一个引以为荣的好儿媳妇!
3月5日,是伟人毛泽东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纪念日。
这些年来,虽然社会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雷锋从未远去,雷锋精神从未褪色,她历经时光淘洗依然熠熠生辉。今天的无数中华儿女爱岗敬业,甘于奉献,乐于助人,立志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灿若群星的他们,是这崭新时代最美的风景!
“雷锋”群体里,也有我家儿媳的影子吧?!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