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记忆|书画之家李浚之

书画之家李浚之

□张居明

位于宁津阳光大街中段的文化艺术中心不但气势恢宏,而且人文内涵丰富。在三楼北侧有一个李浚之纪念馆。他是晚清重臣、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的河北南皮人张之洞的亲外甥。

李浚之纪念馆内景

李浚之(1868—1953),号响泉,宁津县田家乡(现属长官镇)曹塘村人,是中国近代史上颇有影响的著名画家、美术家、书画收藏及书画鉴赏家,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故宫博物院特聘顾问。

李浚之父亲李鑫与南皮张之洞胞姊结为夫妻,可谓门当户对,一个是富甲一方的大户,一个是书香传家的望族。

李鑫育有三子:长子李淮之,官守御所千总,武德骑尉;李浚之行二,是清庠生,官至广灵知县,后卸职专门从事书画研究;三弟李沅之曾任知县。兄弟三人在家庭熏陶和舅父张之洞的影响下,秉承祖训,研经读史,个个才华横溢,人人学富五车。在众多晚辈中,张之洞尤其喜爱李浚之,不止一次对亲友说,响泉天庭饱满、地阁方圆,有王侯之相,日后必成大器,特意对他栽培有加。

1889年,张之洞由两广总督调往武汉担任湖广总督,在任20余年,推行实业救国,大力发展重工业,实施“新政”,力推广开新学,振兴经济。先后创办了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大冶铁矿、机器厂、钢轨厂、湖北织布局、绞丝局、纺纱局、制麻局、制革局,建成了中国较早的芦汉铁路。用人之际,张之洞大力培养人才和亲信势力,重用南皮、宁津籍的精英百余人。李浚之就是其中一位,他接受了舅父派遣,从天津出发,东渡日本考察洋务。用了五个月的时间考察了日本的工商业、教育、法律、政治等。回国后,撰写了《东隅琐记》刊印出版,表达了“中体西用”的新政思想,对我国的工商、水利、种植、教育等起了重大作用。

1920年,李浚之卸职,回到家乡,在宁津城西鬲津河畔何庄置田百亩,在祖父和父亲的大力支持下,修建“榆园”,园内植榆万株,建有别墅、假山、池塘、亭台水榭,花苑走廊,以环境优美、典雅闻名大江南北。李浚之堂兄李清芬为其绘制《榆园图》一幅,吴昌硕、华世奎、刘家琛等40余位文豪泰斗为榆园图吟诗作赋,辑成《榆园题咏》一册出版。1933年,李浚之不惜举全家之力购得刻有“君子”字样的汉砖,轰动京师学界。他将各地名士为君子砖题写的诗文集成一册,名为《君子留真谱》。由状元刘春霖题写书名。

李浚之博学多才,为人豪爽侠义,广结天下名士,每天文人雅士络绎不绝,门庭若市,或饮酒赏花,或挥毫泼墨,优哉游哉,好不惬意。后受聘为故宫博物院顾问,长期从事书画鉴赏。经40年积累,寻师访友,广事搜集,辑成30余万字的《清画家诗史》,辑录画、诗4000余(幅)首,不惜重金雕木刻版711块,付印成书。1983年,《清画家诗史》再版,启功先生在题序中写道:“响泉先生特立独行,表率近世艺林数十年,昔曾求教,诲示拳拳,所著画家诗史,以人存诗,以诗存画,权衡精密……”

李浚之不但精鉴赏,还富收藏,在京西城区小石作胡同,藏品占室七间,1947年因雇员酒后不慎失火,藏品付之一炬。唯《清画家诗史》木刻版因藏于书局,才逃过一劫。

李浚之一边专心从事金石鉴赏,一边精心传授子女书画技艺。除长子李树义在天津从事中医外,次子李树智、女儿李树萱游历名山大川,拜访名师,最终成为绘画名家,成绩斐然。

李浚之女儿李树萱所作《曼舞仕女》图

李树萱(1913—2011),字冷云,1953年毕业于北京私立京华美术专科学校国画系,师从张大千、黄宾虹,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人民大会堂、中南海、毛主席纪念堂,大英博物馆等处收藏,曾任荣宝斋画师。1953年毛泽东60华诞之际,李树萱与齐白石、王雪涛、李可染等百余名画家,每人一幅作品献给毛主席,表达祝福。1987年,其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1995年,应宁津县委之请,组织、领导、筹备李浚之纪念馆。向纪念馆提供70幅作品和《清画家诗史》711块印刷木版等展品。1996年11月10日,李浚之纪念馆正式开馆,被聘任为名誉馆长。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