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对接 融入服务重大战略 | 部分住德全国人大代表聚焦区域协调发展

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圆满完成各项议程顺利闭幕。参会期间,我市代表不负全市人民重托,依法履行职责,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出色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围绕如何抢抓这一重大战略机遇,将德州打造成山东省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桥头堡?我市参会全国人大代表展开热议并积极建言献策。

★ 全国人大代表马传先 ★

创新机制 深入推进京津冀鲁协作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德州乃至山东加速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吃下了定心丸,让我们充满信心,鼓足干劲。”3月11日,全国人大代表马传先在接受采访时介绍,今年参会她提交了《关于破解山东省深化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制约因素的建议》,认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山东省有基础、有条件在服务和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展现更大作为。

“区域融合发展,交通必须先行。打通经济协作上的堵点,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最基本条件。去年提出了《关于将山东德州纳入京津冀地区城际铁路网建设规划的建议》,国家相关部门认为城际铁路网建设德州段应该纳入山东省规划,所以今年建议推进山东省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马传先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山东省在产业优势互补、科技创新协作、生态联防联治等方面协同发力,出台《关于支持德州加快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意见》,支持德州全力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先行区。

“德州专门制定出台了《关于深化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深化融入的组织架构、推进路径、重点任务、保障措施,目前全市企业与京津冀600余家大院大所建立合作关系,每年蔬菜产量的四分之一供应京津冀地区。”马传先表示,应进一步加大创新力度,全力拓宽德州与京津冀三地有效对接途径,进而享受产业、税收、人才、金融、民生等领域的相关协同发展政策。她建议,把德州纳入京津冀要素资源一体化配置体系,建立市场化的科技成果利益分配和风险分担的合作机制,解决彼此间合作缺乏动力驱动机制和积极的政策环境等难题。从国家层面积极探索建立更加完善的区域合作机制、互助机制、利益补偿机制,创新提升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区域,上升到京津冀鲁协同发展战略,扩大协同发展战略半径,在资源保障、产业转移、社会管理、生态环境等方面,支持山东打造一批融入发展示范区、先行区。

★ 全国人大代表、德州恒丰集团高级技师王晓菲 ★

对接优质资源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

“工作报告中提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看到了国家发展壮大实体经济的信心和决心。”3月11日,全国人大代表、德州恒丰集团高级技师王晓菲表示每每读到报告心情便十分激动,并表示实体经济发展的春天来了。

自2003年纺织技校毕业后,王晓菲在细纱车间已经工作了19个年头。多年的一线摸爬滚打,让她深刻认识到传统产业不是夕阳产业,只要坚持创新引领,传统产业也是朝阳产业。她介绍,当前纺织行业中中小微型企业占主体,在全国32.8万户纺织企业中,中小微型企业占比达到99.8%,小微型企业占比达到98.3%。自2018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以来,作为来自纺织行业一线的代表,王晓菲已经提交了38份关于纺织行业和民营企业发展的建议。今年,她又提交了《关于促进纺织行业中小微型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关于设立劳模工匠国家专项津贴的建议》《关于进一步加强产业用纺织品行业战略基础能力建设的建议》等8条建议,希望传统产业特别是纺织行业享受更多的惠企政策。

在实际工作和学习调研中王晓菲发现,技术型人才在技术攻关时往往到达一定阶段便会遭遇“瓶颈期”,如果没有理论方面的支撑很难突破。“想再突破专业技术领域的一些难题,必须从理论方面加强学习。棉纺织等传统行业要转型升级,必须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建设机遇,引进高端设备和高技能人才,支持企业职工到相关专业院校进行深造,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激活发展新动能。”王晓菲认为,培养知识和技能都具备的复合型劳动者,需要相关部门设立劳模工匠专项津贴,提升劳模工匠的幸福感、获得感。同时,出台有关政策、搭建更为广阔的合作平台,支持企业负责人和技术人员到京津等地的院校和行业龙头企业对接交流并在多领域进行合作,借智借力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市场占有率。

★ 全国人大代表、临邑县富民小麦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魏德东 ★

发挥带动作用 助力“吨半粮”创建

“报告中提到的‘让农民种粮有合理收益、主产区抓粮有内在动力’‘把14亿多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等内容催人奋进、非常提气。”3月11日,全国人大代表、临邑县富民小麦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魏德东表示,他将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带领更多农民种好地、多打粮,为德州“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助力,为德州打造京津冀地区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贡献力量。

“一提到农民这个词,过去大家第一反应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场景。但现在不是了,我们赶上了好时代。我们现在叫新型职业农民。种地就是我们的职业,还会成为一个非常体面的职业。”魏德东说。

为啥成为体面职业?魏德东有3点体会:一是干农业的人越来越多,2009年,魏德东所在的德平镇只有两家种粮大户,今年已达200多家,好多常年在外的打工者,回家做起了农业。二是对农业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各级党委政府真金白银的支持让农户干劲十足。比如,魏德东承包的地块借助政策资金全部进行了高标准农田改造。三是农业发展前景越来越广阔,以前在农村,家长们教育孩子都说:“好好学习,学不好回家种地”。现在,从事农业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农业生产越来越高端。

“作为一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我来说,既是前所未有的挑战,也是重大发展机遇,时不我待,更应责无旁贷,中国人的饭碗必须牢牢端在自己人手上,要装我们自己生产的粮食,同时,为京津冀提供优质农产品。”魏德东表示,今后他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辐射带动作用,搭建更大平台,组建专家团队,为“吨半粮”创建作贡献。

关于如何提升粮食品质、提升种植效益,魏德东建议相关部门加大和京津等地高校及科研院所对接力度,加速培育推广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为粮食安全提供强大支撑。发挥粮食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区引领作用,加快推广成熟的绿色生产技术。加快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大力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提升粮食品质。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王志强 张志宁 王德鹏 编辑|王琳
审核|张晓航 终审|朱代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