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禹城市安仁镇党委书记张建军:全力争创区域科创高地先行区

德州市第十六次党代会提出,全力建设区域科创高地。德州高新区作为全市唯一的国家高新区,2021年入选“中国高新区创新能力百强”第29位,是全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坚持创新驱动,打造区域科创高地,德州高新区义不容辞、责无旁贷。

德州高新区姓“科”,始于科技、成于创新,时刻牢牢把握“高”和“新”的发展定位,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不动摇,实施高新区科创新区建设、科技型企业培育、“一企一平台”推进、“人才兴禹”、科技成果转化等五大工程,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全力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争创区域科创高地的先行区。

实施科创新区建设工程,提升创新服务功能。科技服务是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支撑,作为提升创新服务能力的德州高新区科创新区,总面积6.2平方公里,近年来已累计完成投资165亿元,核心区包括“两园一院五中心”八个板块。“两园”是四海汇人才服务产业园、装配式建筑及智能家居产业园,“一院”是我市与上海交大联合创办的现代产业学院,“五中心”是双创中心、金融中心、商务中心、职教中心、医疗中心。同时,规划建设了漯川花雨景区、督杨实验学校、科创新区小学等项目,进一步完善科创新区的服务能力。其中,投资15.7亿元建设的四海汇人才服务产业园,人才购房最高补助80万元,人才足不出“园”即可享受各种优质服务;同时,我们在园区成立了全市第一家县级人才发展集团,突出“人才猎头、创业孵化、服务外包、人才安居、培训评价”五大板块,为产才融合发展提供全要素全周期高品质服务。

实施科技型企业培育工程,强化创新主体动能。科技型企业是科技工作的核心。我们为企业定制个性化创新发展图谱,形成梯次培育机制。2021年备案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60家,同比增长62.16%。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0家,其中,通裕、保龄宝2家企业入选了山东省科技型领军型企业。同时,我们不断强化瞪羚企业培育,目前,区内已有百龙创园、迈特力重机、福航环保、君君乳酪等4家企业入选瞪羚企业名单,并且连续4年每年都有企业入选。2021年,保龄宝入选国家级单项冠军示范企业,通裕重工风力发电机主轴入选国家级单项冠军产品,禹王、福田、保龄宝入选省级单项冠军企业。

实施“一企一平台”推进工程,构建创新发展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为提升企业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我们大力实施一企一平台推进计划,切实夯实企业研发基础。截至目前,高新区建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74家,其中国家级29家,企业累计承担国家、省重点科研项目33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科技奖4项。特别是建成了山东省功能糖提取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大豆技术创新中心等一批高能级平台,为核心支柱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研支撑。像保龄宝公司与中科院、江南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院所的产学研合作,牢牢占据了功能糖制造技术制高点,带动禹城医养健康产业转型升级;通裕重工联合燕山大学、天津天锻公司共同攻关全球首套具备挤压+模锻双功能的“700MN模锻挤压多功能重型液压机”,投入使用后,使材料利用率提高30%以上,锻造效率可提高40%以上。

实施“人才兴禹”工程,筑牢创新驱动根基。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谁掌握了顶尖人才、创新性人才,谁就掌握了科技发展的未来与希望。近年来,我们抢抓人才改革和新旧动能转换重大机遇,以“人才兴禹”计划为引领,实施人才回流计划,在全省首设县级“科技人才日”,建立起涵盖创新创业全过程的招引、奖励、补助政策保障体系,连续7年召开科技人才工作大会,累计发放科技人才财政补助1.8亿元;推广“人才贷”,累计发放创业贷款3000多万元;以“四不像”模式成立生物产业技术研究院、新能源汽车产业研究院,解决6名研究院高层级人才编制问题。禹王公司省级大豆技术创新中心柔性引进中国农业大学郭顺堂等10余名人才,荣获2021年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被农业农村部唐仁健部长誉为“中国豆王”。目前全市已累计引育高层次人才430余人,其中自主申报国家重点人才工程1人、泰山系列人才14人,2021年入选省聘任院士、德州“假日专家”等市级以上人才工程65人,先后6次被评为“全省人才工作先进单位”。成功举办两届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遴选26名领军人才重点扶持。

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工程,释放创新成果效能。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是释放创新驱动效能的关键一步。2021年,德州高新区获批山东省专利技术转移转化项目试点,是德州市唯一。借此契机,高新区全面启动科技成果转化工程,推进试点工作开展。修订完善《德州高新区专利技术转移转化项目试点奖励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合理使用奖励资金,引导鼓励企业申报发明专利,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合理兑现奖励资金。推进保龄宝、百龙创园省级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建设,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强化各专业园区和镇街产业园科技成果转化承接功能,不断完善园区配套。积极摸排区内企业专利需求和与大中院校合作情况,组织校企合作对接会议,搭建院校与企业、企业与企业的互动对接平台。2021年新增发明专利121项,企业专利总数超过1200项,其中发明专利达到560多项。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 | 秦超
审核 | 冯光华  终审 | 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