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雕的整个制作过程是一个功夫活,急不得,必须完全静下心来才能做好。”3月25日下午,在临邑县林子镇“林家木舍木雕工作室”,笔者见到了工作室的主人孟凡飞,他正在专注地雕刻作品——只见随着刻刀上下翻飞,一片片木屑扬扬洒落,一支栩栩如生的牡丹花现出雏形。
“制作一件木雕,少则几个小时,复杂的可能好几天,虽然枯燥,但每完成一个作品,内心的成就感油然而生。”孟凡飞笑着说。
孟凡飞是临邑县兴隆镇人,年仅37岁的他,已从事木雕创作20余年,多次参加民间工艺协会、人社等部门组织的手工艺比赛并获得奖项。他是北京市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德州市楹联艺术家协会会员、德州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其作品曾获2010年北京市工艺美术展览会三等奖、第八届中国(东阳)木雕竹编工艺美术博览会金奖等。2021年孟凡飞获评德州市文化之星。
孟凡飞从小就对木工手艺感兴趣。16岁那年,孟凡飞来到河北的一个木工家具厂拜师学艺,专门学习木雕技艺。他从做打磨工开始潜心学艺,对木雕的热爱渐渐在心中生了根。在师傅的指导下,他刻苦学艺,认真钻研,雕刻技艺不断进步。从入门到能够独立制作成品,孟凡飞只用了3个月的时间。
为了木雕,孟凡飞吃了不少苦。每天跟机械、刀具打交道,受伤是常有的事。
“说实话,学艺过程十分艰苦,每天跟着师傅学习10多个小时,从选料、设计,到雕刻、修光、打磨、上漆等各个工序都要学。晚上回到住的地方,我自己再琢磨、练习,经常到凌晨才睡觉。”孟凡飞说,当初一同拜师学习木雕的有10多个人,他是最快学成出师的那个。
为了让自己的木雕技艺更进一步,一年后,他毅然坐上了从河北到北京的大巴车。来到北京,孟凡飞进入了一家红木家具企业工作。他一边做木雕技师,一边在木雕技艺上不断学习。在这里,他见识到了更多的木雕原材料,接触到了更先进的设计理念和制作工序,雕刻技艺更加精进。
谈到在北京学艺的那段时间,有一件事令他记忆尤深。那是2003年,北京“非典”疫情期间,有一段时间生活物资紧缺,孟凡飞靠着吃一位好心的老乡送来的凉皮撑过了一周的时间。
“咬咬牙就坚持下来了。”谈及那段经历,孟凡飞笑着说,“因为自己是发自内心热爱这门手艺,也不觉得有多苦。”
在北京历练了几年后,孟凡飞开始尝试自主创业。他在北京创立了自己的木雕加工厂,参与了多次建筑物木器的设计修缮,包括老北京四合院、雍和宫等等。创业期间,孟凡飞还抽出一年时间到东阳市职业技术学校学习传统工艺艺术专业。“一直是跟随师傅学习木雕,没接受过专业系统的学习,还想学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技艺,开阔眼界。”孟凡飞说。在东阳学习期间,孟凡飞接受到了很多雕刻界名师的专业授课,雕刻技艺更加精湛。后来,他还专门赴江苏南通随工艺美术大师邵亚东学习了“丝翎檀雕”工艺。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精神在孟凡飞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2019年,孟凡飞决定回家乡发展。“在家乡传播木雕文化的同时给家乡带来经济效益,为家乡的经济文化发展贡献力量,一直是我追求的目标。”孟凡飞说。
回到家乡临邑后,孟凡飞创办了自己的工作室,开始将自己雕刻的手把件、人物、花鸟等木雕产品投放市场,由于他刻画细腻,作品形象逼真、传神,深受客户的喜爱。他还以当地特有的槐木为原材料,以本土文化为载体,制作了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木雕作品,其中有邢侗书法槐木四扇屏风、邢侗书法篆刻木制台式插屏、邢慈静画屏等等。此外,他在临盘街道宏宇社区成立了“归慈木工坊”,开展了多次公益活动。活动中,他向孩子们讲授一些雕刻方面的知识,并现场演示制作,还让孩子们自己动脑动手参与木工制作,体会创意创作的快乐和传统木工技艺的魅力。每次活动都会吸引许多家长带着孩子前来参与,得到了孩子和家长们的一致称赞。
2020年,孟凡飞又在临邑创办了自己的公司。他了解到,临邑县自九十年代开始就有大量的农民工涌入城市务工,其中从事传统工艺行业的人员数以千计,这些群体基本都是当年师傅带徒弟的模式中成长起来的高级技工,其中不乏有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工艺美术师等。目前这些群体的平均年龄在30-45岁之间,面临着家庭团聚、事业发展瓶颈期等问题,返乡就、创业成了这些群体的心头大事,但是返乡后临邑当地基本没有对口的项目,很多传统工艺技师不得不选择放弃本业,更换职业去融入当地企业就业。为了给这部分返乡就创业人员提供一个平台,聚集临邑籍从事传统工艺行业的专业人才,孟凡飞创立了这家公司。目前公司正处于起步阶段,随着业务的不断扩展,孟凡飞计划将其逐步发展成集设计研发、工艺延伸、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企业。
“木雕是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手艺精华,我们要保护和传承,这是我一直以来的信念。将来我还会设计制作更多体现地方特色文化的木雕作品,让更多人通过我的木雕作品来了解临邑,了解德州。”孟凡飞说。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通讯员|栾雪 编辑|苗欣
审核|张晓航 终审|朱代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