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王淑芬:清明忆双亲

清明忆双亲

□王淑芬

清明节又至。每年的这个日子,总会想起过早去世的双亲,悲伤便笼罩我的心头。多年来,喜欢文字的我,几次想把对父母的思念诉诸笔端,又总是写至中途便难以为继——那一道筑在心里的思亲念亲的堤坝轻易不敢触碰,一碰就会决堤的。

我盼望在梦中和爹娘相拥:爹再给我买本好书,娘再让我钻她的被窝;我渴望和爹娘在一起聊天,爹欣喜地翻看我写的小文,娘亲昵地为我梳理头发。然而,这一切现在都是我的奢望。每当看见别人孝敬父母,我都羡慕得不行。我去同学家串门,她为母亲洗脚的温情一幕,霎时叩动了我的心弦,我在一旁痴痴地看着,几乎要说:让我来洗,权当我为娘洗脚。我敬重老人,和她们在一起,总有说不完的话儿,心里总觉得和她们很亲很亲,离别时总是依依不舍。因为在老人们身上,我看到了爹娘当年的影子。

我和姐姐回家看望生病的哥哥,姐俩帮哥洗脚时,我的眼泪簌簌地落进水里。那一刻我想到了爹娘,我多么想能有机会为二老洗一次脚啊!

至今忘不了,相隔四年,爹、娘弥留之际的情景如出一辙。在外求学的我跌跌撞撞扑到跟前呼喊时,爹、娘迷茫的眼神亮了,定定地望着我,嘴唇蠕动,似乎要对我说啥,可怎么也说不出来了,流下了两行泪水,临走眼睛都没有闭上。我知道,爹娘放心不下我,忍着巨痛,顽强地与病魔抗争着,在死亡线上坚持着,只为看我最后一眼。

好长时间,我不相信爹娘走了,一直觉得就在身边陪伴着我。可每当我有心里话要向爹娘诉说的时候,才真真切切地明白:爹走了、娘也去了,永远离别了!那一刻,我心如刀绞,痛心在外求学的我,没能在爹娘病痛时在二老跟前尽孝。

两帧画面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

上高中时,每到月底周末,娘拖着孱弱的身体,在村边的柳树下,翘首张望我回家的身影。考上学后,身患癌症的爹执意要送我去外地上学,他忍着病痛,扛着行李,那步履蹒跚的驼背身影。

作为她们的小女,爹娘是最疼我的,但不溺爱,总是悉心教导我怎样去做一个好人。我成长的每一步,都凝聚着爹娘的教诲和心血。娘叮咛我:芬儿,用功点儿,多学点本事,做个有用的人!爹嘱咐我:芬儿,要与人友善,多帮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爹还说:芬儿,不要贪图小利,到末了吃亏的是咱自己。娘又说:芬儿,为人处事,要多为别人想想,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千叮咛,万嘱咐,字字质朴,句句千钧。

可以告慰二老的是:我顺利完成了学业,走过了我人生中那段最艰难的路程。参加工作后,我心里一直有个朴素的想法:我没有孝敬父母,绝不能因贪图小利,违背良心,让人唾骂,使二老蒙羞;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能帮他人做点有益的事情,一定要竭尽全力。以此为孝!多年来,这个信念一直鞭策、激励着我,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我可以自豪地对爹娘说,女儿没有给二老丢脸!

入党时,到老家搞外调的郑科长,事后曾感慨地对我说: “淑芬,你父母在村里威望真高啊,在场的人没有不夸的!”我至今清晰地记得郑科长那赞叹诚恳的语气。那一刻,我从内心为二老感到自豪!

秉性耿直、待人友善的爹娘,为把我们兄姊六人养大成人,日晒雨淋,忍冻挨饿,辛勤劳作,尝尽了生活的艰辛,过着清贫的日子。即使这样,还不忘接济比我们更困难的邻居和亲友,二老的善行在村里有口皆碑。每当我回家时,总有村里的老人拉着我的手,念叨爹娘的好。

别人家添丁或者有病人时,娘总是领着我或让我独自去送鸡蛋、红糖;邻居家有困难了,娘更是雪中送炭,带我送点粮食或物品;借了东西归还时,父亲也总是带上我;我跟伙伴们打架时,娘总是先批评我,然后领着我去给人家道歉。当村里人向爹娘夸我懂事时,二老脸上总是洋溢着开心的笑容。

后来,我明白了爹娘的良苦用心,是想通过身体力行,从小事上潜移默化影响我,培养我乐善好施、助人为乐、谦恭礼让、包容大度的品德。

这些年来,我一直坚信:我和爹娘的心是相通相连的,是二老在天堂一直佑护着我!不是吗?每当我遇到困难、挫折时,总是会遇到贵人的帮助。工作时舒心,退休后开心;小家和谐,丈夫仁慈,儿子孝顺,儿媳贤惠,孙女活泼。还有一点儿自己的业余爱好,自娱自乐;更有那些对我关爱有加的兄姊、老师、知己。爹、娘,您们一定会为我高兴!因为女儿的幸福,就是您们的快乐!这一切都是托您们的福啊!父爱如山,母爱似水,这是女儿珍藏心底的无价之宝!

爹、娘,女儿有个小小心愿:时常托梦给我,咱们梦中相见,再叙亲情。

作者简介

王淑芬,女,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诗刊·子曰》诗社会员、山东诗词学会会员、德州诗词协会会员,德州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诗刊》《中华辞赋》《神州文学》《山东老干部诗坛》《黄河文艺》《鲁北文学》《德州日报》等报刊,有诗词收入《当代中华诗词山东卷》。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