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陵坚持枣业振兴保护先行,把枣树保护放在首位,切实保护好枣树种质资源、老枣树资源、核心区枣树资源、现有枣树资源,并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模式,探索创新枣林经营新模式。
“现在正是枣林管护的关键时期,大家抓紧时机剪枝、旋耕。”4月1日,在乐陵市朱集镇前周村村东的枣林里,周之军一边查看今年新栽种的枣树苗,一边和工作人员说着近期的工作重点。
周之军是前周村党支部书记,2018年成立同创果树种植专业合作社,别看他现在忙得热火朝天,就在去年收枣时也曾一度怀疑过自己当初创办合作社的做法是否正确。“忙了多半年,除了人工费和每亩地200元的流转费,一年几乎不挣钱!”周之军说。
周之军(右)查看枣林管护情况
周之军是众多枣农的代表之一。近年来,受市场需求、气候变化、种植管理模式落后等因素影响,枣农收益减少,生产积极性受挫,影响了红枣产业的发展。
今年,周之军对枣树管理有了信心,正是来自于乐陵市出台的好政策——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模式,合作社土地全部流转到国企乐陵市土地开发整理有限公司,每流转一亩土地和枣林,枣农拿到的钱比以往入社还要高。
这不仅让周之军对种枣有了底气,就连原来村里仅有的6户未入社的枣农也将土地和枣树流转到了国企。
“除了流转土地有保底钱,咱们还能拿到分红。空闲出的时间可以打零工,这可比自己管理枣树强多了。”枣农韩书华说。
目前,朱集镇核心区已有万亩枣林流转到国企。
市林业局党组成员、二级主任科员王连森表示,实现乡村振兴,乐陵围绕当地特色,做活“枣”字文章,创新枣林经营模式,将土地流转到国企,充分发挥政府在小枣资源保护规划、政策等方面的统筹协调作用,抓好枣树资源管理,强力推进小枣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多元化发展,以此推动红枣产业高质量发展。
万亩枣林流转到国企,小枣品质如何保证?
周之军介绍,枣林实行网格化管理,万亩枣林分成四大片区,每个片区按照100亩枣林规模划分成小网格,每个片区都由管护经验丰富的人员具体负责,根据枣树需要按时开展枣疯病清除、修剪、喷药、施肥、浇水、除草、环剥、晾晒等管护环节的工作。
作为第一片区4300亩枣林的负责人,周之军说起管理成竹在胸:“我们掌握枣树栽植和修剪的新技术。打掐下多余的枣条,防止枣树长得过高,这样枣树间隙大,阳光能照进来,结下的枣又多又甜。”
管理人才有了,还有现代化设备。除了前期的修剪、环剥等环节需要人工,周之军表示,后期可以利用无人机等设备,开展施肥、喷药等现代化、智能化作业。
“原来一家一户作业模式,小枣品质不好把控,而机械化、规模化作业就解决了这些问题。”周之军表示,这将大大降低人工成本。
谈及投入产出,他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去年每亩枣林打药、人工等费用加在一起2000多元,但是土地流转后,因为集约化管理、规模化经营,成本可以下降约2/3。
“成本下降了,收益增加了,受益的还是咱们枣农。”周之军高兴地说。
与他的关注点不同,市林业局种苗站站长赵敏更关注优质苗木的推广。枣林统一管理模式,恰好为此项工作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今年刚进3月,枣树良种繁育基地的10万株金丝4号就被朱集镇预订一空!往年,我们去村里推广优质种苗,几乎无人问津。”赵敏解释,“金丝小枣品质下降也是影响小枣价格的重要因素,然而以往枣农缺少对新品种的认可,尤其是一家一户管理时,有些枣农因怕影响当年收益拒绝改良,更有一些枣农宁愿撂荒也不愿投入成本。”
今年,全市继续加大新植枣树力度,并对各相关乡镇嫁接改良新增面积及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采用情况进行综合考评,无疑对良种推广起到积极作用。
赵敏表示,枣林全部流转后,他们将继续全程提供技术指导,持续做好品种研发培育以及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应用,以科技支撑引领红枣产业提质增效,实现枣农稳产增收。
生在枣窝窝,长在枣窝窝,嫁到枣窝窝,算是管理枣树“半个行家”的前周村村民徐金芬,对于枣树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今年,朱集镇设立枣林管护员公益岗,听到消息后,她第一个报了名。
“俺从小和枣树打交道,会管理,能干好这个活。”徐金芬凭借对枣树的热爱,对管理技术的娴熟掌控,成功通过公益岗面试。
今年3月,像徐金芬一样的100名枣林管护员上岗,他们按照网格化管理模式,落实枣林监管责任,并负责枣树各个生产环节管理效果。
枣林管护员徐金芬(左)交流管理经验
乐陵坚持枣业振兴、保护先行,把枣树保护放在首位。朱集镇则将红枣振兴作为产业振兴的首要任务,不仅设立公益岗,还组织农技员、乡镇干部、枣农等一批对枣树有感情、掌握枣树管理技术的行家里手,加入保护千年枣林重要农业资源遗产的队伍。
负责具体工作落实的镇人大主席吴霞今年格外忙碌。前期她积极对接市林业局,申请良种苗木,进入枣树集中管护期,她将剪枝、栽新苗、去病树等制成汇总表,挂图作战、倒排工期,每天深入田间地头,查看管护进展情况。
今年3月以来,我市在全域持续开展枣林“护航”专项行动,继续加大杂树清理及新植枣树工作力度,加大林下经济探索与发展,压实属地主体责任,加强现有枣树管理,同时对去年新植枣树,做好修剪、除草等管护措施,确保现有枣树资源只增不减。
与此同时,市财政还设立专项基金,对百年以上老枣树的管理以及云红、胡家、市中、郭家枣树辐射区管理等加大资金投入,落实管理措施奖补资金。
对此,吴霞表示,全市自上而下加强枣林保护,朱集镇振兴红枣产业,必须把好前期管护的每一道关口。
当下,春管进入尾声,万亩枣林里到处活跃着管护人员的身影。“今年的收成肯定差不了!”望着眼前修剪过的枣林,周之军满怀信心。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于春芝 通讯员|龙晓峰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