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陵非遗传承人姚文喜:匠心独运刻玉雕

雄鸡振翅蹄鸣,喜鹊花间畅游,山崖草木葱郁……一块块看似普通的石料,在乐陵玉雕非遗传承人姚文喜手里,经过千雕万琢,变成了细腻灵透的绝美佳作。

今年50岁的姚文喜,是土生土长的德州乐陵人。熟悉姚文喜的人都知道,他出生在一个匠人世家,姚文喜的太爷爷便是做灯笼的手艺人,花鸟鱼虫、人物山水时常“跳跃”在灯笼面上。受家庭影响,姚文喜从7岁开始就学习绘画,1990年从军后,三年军旅生涯,他也一直为各个连队画黑板报。

退役后的姚文喜,儒雅的外表下,依然保留着军人坚韧不拔的品性。1994年,他跟随战友下扬州,在玉雕厂开始了长达3年的学习之路。开始雕刻时,手被划伤也是家常便饭,但姚文喜却没有想过放弃。

入行第4年,姚文喜凭借着出色的雕工,作品斩获1998年全国玉石展“天工奖”。“当年整个山东,包括我在内从事玉石雕刻的也就三个人。”姚文喜自豪地说。

一件小小的玉雕,从选料到切割,再到细雕、封蜡,要经过10多道工序上百种工具精雕细琢才能完成,姚文喜在制作玉雕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玉料的天然颜色和自然形状,精心设计、反复琢磨,最终把玉石雕制成精美的作品。

“只要把心、脑和眼全部投入到这块石头上,真的会把外界所有东西都忘了。”让姚文喜记忆尤甚的,是来自上海的一位商人,当时他拿着一块黑色玉料找到姚文喜,想根据形状做一只蝉,并且第二天就来拿。这么紧的时间对于姚文喜来说是一个挑战,但由于年轻气盛憋着一股劲儿,姚文喜二话不说当即答应下来。

昏黄的灯光下,一张小小的工作台旁,姚文喜左手拿着玉石,右手拿着雕刻刀,滴水管在滴滴答答地喷水,手里的刻刀上下翻飞,一刀一刀地雕刻过后,金蝉的样子初具雏形。

晶莹剔透、栩栩如生的玉蝉终于雕刻而成,已是凌晨3点。姚文喜正想起身时才发现,由于10余个小时久坐不动,双腿早已麻木,妻子扶着他才艰难起身。

“太精美了!你还真行。”最终,近乎一天一夜的辛苦没有白费,商人看到玉雕蝉后非常喜欢,从此姚文喜逐渐打开了市场

对姚文喜来说,不吃不喝工作近二十个小时也是常有的事,他认为做玉雕就是人磨玉、玉磨人的过程,十年磨一剑,经过28年的磨练,磨去心烦气躁,令他可以平心静气地去对待每一件作品。

进入玉雕行业28年,姚文喜先后辗转苏州、天津等地从事玉石雕刻加工。2017年,他作了一个决定,带着家人回到家乡乐陵,并通过退伍军人再就业成为了乡镇文化站长。在那里,姚文喜继续用自己的特长发光发热,教村民学习农民画,带领农民画团队到澳门等地参加画展,为乐陵打响了农民画品牌。

今年,姚文喜又把工作室搬进乐陵文庙国学体验馆,并免费教授玉雕技艺,希望以此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把玉石雕刻传下去。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于春芝 通讯员|苏安矗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