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籍著名诗人|李葆国诗词 · 故里行


李葆国简介

李葆国,字塬村,1952年生,武城人,出身于山东省优秀教育世家。中华诗词学会学术部原副主任,教育部颁布的《中华通韵》研制组执笔人,现任中华诗词发展基金会诗人之家常务副主任,北京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高研班导师,中华诗词学会《吟苑英华》《中华诗词文库》《中华诗词存稿》编辑,著有《石桥轩吟稿》两部。




原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  周笃文

与葆国游处有年,其为人也雄健魁梧,声若宏钟。待人以诚,执礼以恭,勇于任事,知难而上,不计毁誉,余以为有丈夫气,能与人共肝胆,目之为推土机式的干才。其诗能于雄浑中蕴空灵之气,古朴中见疏野之致,故能拔奇领异,自成一家。读葆国的诗每有峰回路转,别开生面之快感。

——摘自李葆国《石桥轩吟稿序》




中华诗词发展基金会诗人之家副主任、《辽河诗词》主编  朱彦

先生祖籍山东,多年闯荡辽宁,性格粗犷,其诗处处洋溢着豪迈之风。加之深厚的文学修养和崇高的儒学品德,深刻地影响了创作,雄浑当中不失韵味,豪放之前不减冲淡,自然之外不损含蓄。先生学问几自天成,其意新语工之处,足见其悟入之功,亦更见其活法之处。规矩具备而出其外,变幻莫测皆诗外之功。高处如行云流水,缥缈铿然;脱处如玉兔临风,戛然有声;放处如手提洪闸,一泻千里。云蒸蒸而有色,草芊芊而根实;刚柔并进,乃格之所致;雅俗共举,是韵之所使;清浊互文,应情之所驱。添一笔则嫌老,削一分则嫌弱。看似远山之黛,不描自得;挥如广漠之风,无处不在,呼之欲出,出必一醉,一醉千秋矣。

——摘自李葆国《石桥轩吟稿序》






李葆国诗词 ·  故里行


谒苏禄王墓祠

海图知有不潮浔,竟渡百蛮牵陆襟。

谊结远盟航永固,物连大化浪无侵。

宏韬未负千秋志,劳顿偏耽一寸心。

终教异乡成故地,德州世代仰清音。

登贝州古城

城头东望意何如,入目齐烟照不虚。

光耀三山接云岱,天连九脉看通渠。

清河涨后鲧堤现,汉冢诠时古贝殊。

东武弓长能射虐,便教豪杰片言无。


登弦歌台

麦浪连天绿到门,重楼无忘武城恩。

漳南王气几无在,海右弦歌韵犹存。

田亩半忧储仓廪,人家每虑教儿孙。

秭归声里桑榆早,煊饼炉前古贝春。


访窦建德、刘黑闼故里漳南镇

威震沧州武不虚,地临燕赵二强殊。

曾因漕渡集商远,剩有村名传镇余。

岳北遗风空史内,漳南王气一删无。

当年将础沉坑底,多少英雄事待扶。


谒颜平原唐城遗址及东方画赞碑

一隅足以证全身,血溅沙墙见气神。

城自敌前能御马,字从公后始如人。

端行无语成号令,义举有声关万民。

碑石峥嵘照千古,犹持忠直抱天真。

春访夏津桑园

儿时曾梦椹园邻,老退始归耽景新。

虬干半残花外茂,淑姿如昨望中匀。

枝疏珠影牵痴念,叶抚晴光摇绿云。

布谷声回桑粒紫,啖香一颗一童真。

游临邑槐林园

——儿时记忆黄河故道曾有一道绵延百里的沙丘衔绿洲风景线,多年来因农田改造,仅存此一处绿洲浑牵乡愁。

故道几寻存一涯,千重葱翠掩黄沙。

浓阴翻作画中浪,香雪纷呈浪里花。

山水有情垂史训,渔樵无意毁浮槎。

幸留孤岛慰童梦,唤渡当能到我家。


禹城登具丘山

锄合舜耕记也无,洪流全仗具丘疏。

东夷血泪曾弥漫,北海风云未摸糊。

三过非忘一耒志,千秋唯仰半蓑图。

人间从此知家国,长肇禹亭形不孤。

咏禹城汉槐

身值街心不寂寥,垂垂伞盖近尘嚣。

枝疏未逐洪荒远,干直任凭宿雨浇。

一枕兼容槐上梦,千秋笑掬洞中箫。

古风非为浮云动,缘扎深根在汉朝。


伦镇奶牛养殖基地

大野新开苜蓿花,闻香足见牧场遐。

牛惊上万嘘成叹,色配过三灿若霞。

遥感钳中奶流汇,乾坤圏内阵容华。

产销轮转融生气,链结城乡幸福家。


徒骇夕照

轻车夕照岸,绿杨半晴滨。

粉扑荷花艳,池涵芦叶新。

浮桥怀远棹,夜市近游人。

留连墙上句,倍觉禹王亲。


咏伟达纸业

机遇相携步未停,纸兴伟达耀坤灵。

彩虹每出雨风后,大业长因勤奋宁。

拓路来财摒污染,买浆集锦惠新型。

铅华剔尽心如洗,素帛弘扬翰墨青。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特约编辑|王淑芬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