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城市莒镇:沃野新秧遍 “绿色”提质效

4月23日,在禹城市莒镇坡吴村,种粮大户吴多霞承包的200余亩农田内,麦苗长势喜人。“受秋汛影响,去年玉米收的晚、小麦种的也晚,寒冷天气对小麦出苗和长势影响很大,开始我也是很担心。镇政府知道这个情况后,邀请市里的农业专家在我的田间地头上开设‘流动课堂’,镇上农技员也多次来现场指导,教会我用‘薄膜种植’措施补救,这才实现了弱苗转壮!”说到这里,吴多霞满是感激。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莒镇位于禹城市南部,是鲁西北传统农区,地势平坦、土壤丰沃,素有农业种植“金盆子底”美称,并于2021年荣获省级农业产业强镇称号。今年以来,莒镇成为禹城市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的主战场,更承载了全市吨半粮创建的核心区功能。如何把握好、发挥好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真正把农业做实、做大、做强,莒镇用样板示范、多元带动、梯次发展的思路,给全镇人民群众提交了答卷。

生态农业:绿色发展  变废为宝  

李庄村幸福农场,温室大棚内西红柿苗株茁壮,初果青葱。“根据现在的长势,这一季的西红柿肯定能增产,老百姓的‘钱袋子’又鼓了!”查看完大棚的全部苗株后,李庄村支部书记、幸福农场负责人李玉凯很是高兴。

棚外空地上,一堆泛白“腐泥”吸引了笔者注意。“这可是好东西,也是我们农场产品增肥保质、实现无公害目标的‘秘密武器’!”说到这里,李玉凯的语气带着些许自豪。

原来,这些“腐泥”都是蘑菇养殖户送来的废弃菌棒。李庄村附近养菇户较多,包裹着白色薄膜的废弃菌棒往往被随意丢弃。“清了一茬又来一茬,真是屡禁不止”,废弃菌棒造成的白色污染让几年前的李玉凯伤透了脑筋。2019年,在莒镇组织的一次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活动中,李玉凯接触到蘑菇废弃菌棒有机肥综合利用的有关知识,他立刻上了心。经过实践,李玉凯总结出一套综合利用的技术模式:收购废弃菌棒后,首先进行人工拆袋,将薄膜包装打包成捆,运到附近垃圾转运站,用作发电燃料;剩余废料通过增施腐熟剂和适当的水分,发酵后制成有机肥用于大棚生产,实现减肥减药、改良土壤。这样以来,既提高了农产品品质,又消除了白色污染,可谓一举两得。

2019年11月,李庄农场农产品顺利获得无公害产品认证标识。“我们农场每年利用废菌棒制作有机肥近1000吨,每年能够节约生产成本15万元。现在,相邻乡镇的养菇户都争着给我们送货上门呢!”李玉凯说。

尝到先进技术的甜头后,李玉凯大胆琢磨,继续尝试绿色生态种植之路。2021年,经过充分研究学习,李玉凯将原用于医学方面的臭氧杀菌技术也用在了大棚农业生产方面。他亲自定制改进了多氧水杀菌杀虫设备,实现了作物生长期“零农药”,同时增加了产量。该技术每年能够为农场节约农药和人力成本10余万元,增加收入20余万元。在他的成功经验下,“李庄农场”生态农业模式正在全镇辐射推广。

集约农业:集群发展  托管服务

禹城市作为“中国豆王”所在地,是山东沿黄大豆产业集群的6个项目实施县之一,大豆种植产业出现了新契机。莒镇更是承担了全市1.5万亩大豆玉米复合种植的战略性任务,农业集约化模式成为莒镇完成种植目标的“最优解”。

实现农业集约化,莒镇不仅有需求,而且有基础。全镇现有耕地8.9万亩,其中2.9万亩的高标准良田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多数耕地土体层60cm以上,耕层厚20cm以上,排水良好、保水力强,适合地块整体流转、集约种植作业。

实现农业集约化,莒镇不仅有基础,而且有方法。“二二四”服务体系的构建,成为莒镇推动大豆玉米集约种植的“金钥匙”。将大豆目标地块全部流转至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或者种粮大户手中,借助农机联社实施全程服务,“党支部+合作社+农机联社服务”、“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机联社服务”2种模式并线推进。镇级示范方、村级示范田2类带动,全部实施4:2种植模式,示范方、示范田亮点规划、动点成面,形成莒镇大豆玉米复合种植示范带。依托农机联社职能,成立农技、水利、农机、收储4支服务队伍,实现种植服务助力。

向明农机合作联社,理事长王小明正在整理大豆玉米耕种机械的服务订单。“各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和种粮大户都给我们提前联系了,地块位置、面积都进行了登记,大豆播种的时候我会根据各村需求,统一进行作业。”王小明信心满满:“我们农机联社一定能够高标准完成大豆玉米种植的战略性任务!”

配套农业:延链发展  提质扩容

莒镇财金粮仓工程暨粮食安全产业联合体项目建设现场,机械轰鸣阵阵,施工热火朝天。

该项目是莒镇引进的市级重点农业项目,占地29.81亩,包含烘干塔、机库/农资库、周转粮仓、粮食晒场等相关配套,项目总投资1901.87万元,建成后可服务周边10万亩耕地,促进规模种植群体形成,带动全镇粮食大面积均衡增产。

完善农业配套,实现延链发展,是莒镇做强农业产业的又一黄金“抓手”。通过村级自筹、镇级扶持、市级争取,莒镇全力协调各方资源,努力实现农业基础配套完善、重点配套升级。2021年以来,莒镇新建生产路长度达14.2公里,新建生产桥涵17座,新打机井360眼、改造旧井50眼,修建泵站1座,完成河道清淤60余公里,彻底解决了莒西地区浇灌困难的历史性问题,建立起一张农业生产的“保障网”。

李富苑屯村,第一书记张世明正在和村干部共同查看粮食储备库项目选址情况。“通过调研了解,李富苑屯村现有设施无法满足粮食储存囤购需要。群众粮食收了没地方晾晒、储存,等不到市场价格升高就要卖掉,特别是如果再遇到类似去年的洪涝灾害,群众收入会受到很大影响。”张世明说,“计划建设的粮食储备库项目总面积3500㎡,能够晾晒、储存粮食150万斤。粮食经过储存、晾晒后等行情售卖,可以进一步提高附加值,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方面都能给老百姓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三农问题始终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一条主线。”,莒镇党委书记李晓坦言,“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今后,我们将仍然坚持绿色生态、集约提质的‘大农业’发展格局,稳住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通讯员 | 尹睿

编辑、审核 | 张志宁  终审 | 杨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