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葆国小传
李葆国,字塬村,1952年生,武城人,出身于山东省优秀教育世家。中华诗词学会学术部原副主任,教育部颁布的《中华通韵》研制组执笔人,现任中华诗词发展基金会诗人之家常务副主任,北京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高研班导师,中华诗词学会《吟苑英华》《中华诗词文库》《中华诗词存稿》编辑,著有《石桥轩吟稿》两部。
李葆国之家族诗书传家,其伯祖父李鸿渐、祖父李鸿庥、父亲李尚中两代三人合著有《听春雨楼诗文集》。
李鸿渐(1883-1939),1905年,与其弟鸿庥一同考入山东省优级师范学堂,后共同留校任教。曾任省立五中教务长、一中校长、省财政厅佥事、山东省临时议员等职。1935年因不满时局辞职回籍,著有《金陵杂咏未定稿》手抄本等书存世(见武城县志)。
李鸿庥(1885-1955),历任省立一师、三师、二中教师、教务长、校长等职,献身教育近30年,为早期山东正谊中学捐款办校人之一,山东教育图书社发起人和股东。七七事变后,不事敌伪,回乡执教私学,悬壶乡里。1950年曾出任山东文史馆馆员,翌年因病还乡,1955年病逝,著有《东瀛游记》等作品(见武城县志)。
李尚中,中共党员,离休干部,多年来从事教育工作。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著有《未了轩吟稿》。
原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 周笃文
与葆国游处有年,其为人也雄健魁梧,声若宏钟。待人以诚,执礼以恭,勇于任事,知难而上,不计毁誉,余以为有丈夫气,能与人共肝胆,目之为推土机式的干才。其诗能于雄浑中蕴空灵之气,古朴中见疏野之致,故能拔奇领异,自成一家。读葆国的诗每有峰回路转,别开生面之快感。
——摘自李葆国《石桥轩吟稿序》
中华诗词发展基金会诗人之家副主任、《辽河诗词》主编 朱彦
先生祖籍山东,多年闯荡辽宁,性格粗犷,其诗处处洋溢着豪迈之风。加之深厚的文学修养和崇高的儒学品德,深刻地影响了创作,雄浑当中不失韵味,豪放之前不减冲淡,自然之外不损含蓄。先生学问几自天成,其意新语工之处,足见其悟入之功,亦更见其活法之处。规矩具备而出其外,变幻莫测皆诗外之功。高处如行云流水,缥缈铿然;脱处如玉兔临风,戛然有声;放处如手提洪闸,一泻千里。云蒸蒸而有色,草芊芊而根实;刚柔并进,乃格之所致;雅俗共举,是韵之所使;清浊互文,应情之所驱。添一笔则嫌老,削一分则嫌弱。看似远山之黛,不描自得;挥如广漠之风,无处不在,呼之欲出,出必一醉,一醉千秋矣。
——摘自李葆国《石桥轩吟稿序》
重游大明湖
傍岸荷花映日欣,亭台每被画桥分。
临汀指看二安柳,停棹慢分双圣云。
晚唱随波传街巷,泉声出户散罗裙。
超然楼外大明宴,杯酒能回四季春。
山东诗词四代会间登千佛山
殿角流莺和燕鸣,重楼掩绿惠风清。
拾阶寻句访词隽,滑道犁云学舜耕。
松渡疏钟佛非远,池涵花雨韵尤明。
苍苔小筑石边路,添得寻诗杖几声。
访江北第一洞
门蓄玄黄向日熏,浮龙烟渚气浑浑。
窖藏故道千秋韵,泥酿沧波万里魂。
剑外琴台询有路,榜前卷策慧成论。
闻香已带三分醉,笑指坛封二十春。
咏岳二首
(一)
岱岳横空势愈浑,阶崇十万叩天门。
松涛泉韵凝书气,飞栈云桥荡剑魂。
星斗转旋长振冀,汉河收拾欲成论。
浩风莽荡贯环宇,心露难平石上痕。
(二)
绝顶临风远俗埃,阴阳捭阖画图开。
春秋圣迹倚山立,齐鲁新容逐野来。
云外九州烟几点,望中一水练三裁。
历朝皇帝祈何事,明月盈樽荡咏怀。
咏五大夫松
非是皇封即踞尊,老松固有大夫魂。
千秋风雨伴东岳,一样阴晴庇后昆。
苦乐于心何所计,烟云过眼了无痕。
沧桑随遇自今古,贵贱毋须身外论。
东岳挑山工
笑看极顶殿堂森,一石一阶肩上寻。
担里春秋积跬步,胸前冷暖落余襟。
天墀恒念凌云志,沧海长悬捧日心。
踏遍青山人未老,回眸云路正涔涔。
仙游东营孤岛万亩槐林
孤岛何时道不孤,瑶池十里绿阴殊。
花开疏映油提靓,树茂深藏仙女居。
高处迁回木栈静,游人远近彩云呼。
撷来粘袷霞千朵,惊得巡芳姑射无。
黄河入海口
油田湿地共苍茫,河口凭栏认海桑。
比翼鸥同云起落,提油机共地商量。
黄蓝因割开还合,清浊由分短即长。
借得沧浪知进退,芦花似火点西阳。
自远望楼看黄河入海口湿地
大篆谁书未了缘,来寻河口绣龙篇。
欲挥盘古芦花棹,碰洒娲皇五彩船。
水衍沧桑长默默,风行人事自延延。
油提摇醒千秋梦,遍遣诗情向海天。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特约编辑|王淑芬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