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甜水井
□刘树芬
我的家乡刘军户村位于武城县鲁权屯镇,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这里有我童年的记忆,有可爱的父老乡亲,有朴实善良的兄弟姐妹,还有村东头那一口“甜水井”,她那甘甜的水,哺育了村子里祖祖辈辈的父老乡亲。
那口井依偎在村东头的池塘边,井的南面是一片芦苇,东面有杜李树、槐树、还有几棵倒垂柳树。这口井,当年在周围村里是出了名的甜水井。一到节日,外村的人也常来这里担水喝。井口不大,周边用石头砌成,仅能容一人打水。担水的人多,人们便自觉排队,一旦遇上外村担水的人,本村的人会主动排在后面。通往井边的路因为多年踩踏,光滑明亮,那些脚印,经历了无数风雨,见证了人世间的欢乐与沧凉。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十几岁的孩子就学会了拔草、积肥、担水等农活,不过我是背着父亲学着挑水的。每当看到父亲忙完一天的工作后,还要挑水供全家人用,我就想替父亲挑水。那年夏天的一个傍晚,父亲还没下班,我就拿起扁担挑着水桶朝甜水井走去。当时年纪小,力气也小,来到井口把水桶系在井绳上面,再顺到井里,在水面上左摇右摆,水桶在井里飘来飘去,怎么也打不上水来,还是来挑水的乡亲帮我打了上来。
后来经过多次的反复练习,使准了劲,将水桶扣在水里才能灌满,再用力提上来。由于甜水井离家远,我总要在半路上歇息一会才能将两桶水挑到家。父亲知道后把我训斥了一顿:“谁让你去挑水的?你年纪小,挑这么重的水压得不长个了,等你大了以后再挑也不迟嘛。”虽然父亲这样说,后来我还是背着父亲去挑水,父亲看我执着,又想出了新办法,让我挑两个半桶,我当父亲面满口答应下来,却没有落实到行动上。有一次,我挑着满满的两桶水摇摇晃晃地正往家走,被父亲看了个正着,气得父亲提起刚刚挑来的两桶水一下子都倒在了院子里,当时心疼得我失声痛哭。打那次起,我好多年没敢把两只水桶打满,后来渐渐懂事的我才领悟了父亲的良苦用心,父爱如山啊。
在酷暑的夏日,人们在农田劳作,每当口干舌燥、汗流浃背的时候便来到井边,打上一桶水来,洗一把手,两手一捧,便大口大口的喝起来,甜甜的凉凉的,清爽至极,从来没听说谁喝了“井白凉”而闹肚子的。这让我们村的人非常自豪,只要家里来了亲戚朋友,都会烧甜水井里的水泡茶沏水,茶香袅袅,令客人们啧啧称赞。有时候天气干旱,其他的井水都干枯了,甜水井里面的水依然清澈甘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没有人知道这口甜水井有多少年历史了,也没想到后来村里用上了自来水,再也不用去甜水井担水了。那口甜水井也完成了她的使命,记不清什么时候,这口井被屯埋起来,再也寻找不到。只是有时在梦里,会因又喝上了“甜水井”里的水而笑醒。
刘树芬,女,山东德州人,生于1958年5月。作品散见于《山东工商行政管理》《德州日报》《德州晚报》等报刊。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