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文脉丨老“抗大”的历史变迁

特约撰稿人 王德胜

“抗大”正式的名字是德州市展览馆。为庆祝建国10周年,1959年10月1日,德州市举行了隆重的系列庆典活动,其中,四大献礼工程的竣工,将活动推向了高潮,它们是德州解放后第一批建筑,德州市展览馆就是其中之一。

     1959年的展览馆

展览馆的选址源于沈玉麟,他是中国城市规划的开拓者、天津大学城市规划专业与城市规划系的创立者,为新中国30多个城市做过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1957年,德州市邀请任教于天津大学建筑系的沈玉麟教授等师生30余人来到德州,与山东省建设厅一起,拟定了德州市第一个城市总体规划草案。这个规划中,市中心在人民剧场处,以旧城为中心向东西方向发展。目前市区的主要道路骨架就是按照这个规划形成的。

       广场上的毛主席塑像

德州市展览馆,钢筋混凝土两层楼房,占地面积4814平方米,楼体占地2724平方米,楼高12米,楼体坐落在1米高花岗岩石勒台阶上,八墩圆柱立于门庭之前,端庄气派,馆名由舒同题写。

同年10月1日,为庆祝建国10周年,举办了“德州市十年建设成就展”,展出了德州市在工业、农业、财贸、卫生、文教、城建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展期1年。期间,胡耀邦、刘澜涛、胡乔木都来参观过。

1961年,展览馆租赁给德州市商业局,改为德州市百货公司第一零售商店,同时德州市文化馆迁到展览馆2楼办公。

1964年,“一零”搬走,恢复为展览馆使用。这一年,市委组织部举办了为期1年的大型阶级教育展览,市文化馆由展览馆2楼迁出,借用自强街小学1间北房。同时,各县也设馆举办了类似展览。1967 年,举办了“毛主席是我们心中的红太阳”大型图片展览。

老德州人习惯把展览馆叫做“抗大”,这其实源于当时的展览内容。“抗大”是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的简称。20世纪60年代,国内外形势较严峻,国内有阶级斗争,国际上有反华势力,因此中央决定以举办抗大校史展览为突破口,搞好青年革命再教育,以宣扬坚决推翻“三座大山”,不做亡国奴,不怕牺牲,将革命事业进行到底的“抗大精神”。

1968年,展览馆改为抗大校史展览馆,分3个主题布置,内容分别是建党与建军、参军、艰苦的抗日与胜利。每部分都有抽调来的专职讲解员。参观展览以分批次的形式进行,第一批参观的是机关单位工作人员和军人,然后是工厂工人,最后是附近农民。

那时,人们普遍没有什么娱乐活动,除了听广播,就是在田地里干活,展览馆算是为数不多的文化场所,所以特别受欢迎,参观人数众多,影响巨大,因此“抗大”一度取代了展览馆的名字。

1971年,德州地区展览馆正式建立,地市两级抽调的临时人员也固定下来。之后,先后举行了“打倒新沙皇展览”“工业学大庆展览”“农业学大寨展览”“沈秀芹事迹展览”“李守凤事迹展览”等。

1972年秋,当时的德州地区革命委员会举办了全区第一次摄影培训班,参加培训的每县市1人,加上水电部十三局,共计有16人,主讲人是武城人王今甫,毕业于山东师范学院艺术专科,是德州的第一批大学生之一,当时他在山东人民出版社工作。这次培训持续了26天,德州地区的摄影开始了由新闻摄影向艺术摄影的发展。

同年10月,德州地区历史上第一个大型摄影、美术作品展在地区展览馆举办,展出摄影作品98件、美术作品160多件,其中50多件摄影作品,在之后几年时间里陆续在全国及全省展出、获奖。如赵光琪的《女养路工》、盛学斌的《傲云飞翔》在《中国摄影》发表。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先后举办的展览有“朱文奇烈士事迹展”“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图片展览”“德州市城市规划展览”“抗震防震展览”“防空展览”“节水展览”等。

展览馆最东侧的跨院里,曾有3棵同根生古槐,历经500多年的沧桑,依旧高大茂盛,人称“桃园三结义”。建设展览馆的时候,曾经因为它们将楼基向西移了十几米。1999年扩建城隍庙市场的时候,展览馆被拆除。

图文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违者必究

编辑丨张莹

(作者:王德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