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日,平原县桃园街道办事处“吨半粮”创建核心区,万亩小麦第二遍灌浆水浇灌进入尾声。“211模式”赋予灌浆水新的内涵。“1350方沼液,按一比五配置,通过指针式喷灌机,可一次性浇灌300亩地。这片优质麦马上进入抽穗扬花期,优质麦特性是蛋白质高,沼液富含氮肥,水肥一体化灌溉,能够促进优质麦蛋白质积累。对粮食品质、土壤地力、降本增效都有好处。”平原县土地鲁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种植经理何石宝介绍。
2个人、1000亩地、10000头猪,简称“211模式”,是平原县推进可持续“吨半粮”创建的探索。2019年,平原县桃园街道办事处22个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整合土地2万亩,引进平原土地鲁望农业公司,划分为16个千亩农场,发展规模化种植。2020年,鲁望公司生猪养殖板块落地平原,配套建设粪污处理中心一处。2021年,“211粪污循环利用模式”,在“三秋”生产中首次应用。
2个人分别指农场主和养殖场长,由种植经理来统筹协调。重庆西南大学农学硕士何石宝从农场主做起,目前负责5个农场8000亩地的统筹管理。“养殖场每年产生1万方沼液、1万吨有机肥,经管道至粪污处理中心,经过3个月发酵、分离、混配,与农场16套指针式喷灌机、千亩地埋式喷灌机结合,进行水肥一体化作业,可一次性满足3000亩地施肥需求。”何石宝说。“通过地上种粮、粮变饲料、饲料养殖、养殖粪污、粪肥还田、土壤改良、品质原粮的种养循环模式,串起一条变废为宝的种养循环产业链。”
在平原土地鲁望公司总经理张研生看来,“211模式”比较优势突出。“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让我们有了规模化经营的基础。公司搭建平台,用‘211模式’,引进了6名硕士农场主,一大批农学本科,与山农、青农、省农科院建立紧密合作,这是人才优势;落地三年,我们形成了完整的农事管理档案,对高产地块进行数据分析比对,邀请专家做最优种植方案,这是技术优势;同时,上游整合种子、农机资源,下游建设产后处理设施。终端对接中储粮、鲁粮,健全粮头食尾产业链,成为我们的体系和市场优势。”张研生说。
“211模式”让桃园街道办事处跻身平原“吨半粮”创建核心区。“相较于张华镇、腰站镇等水源地上游乡镇,桃园土壤和水浇条件都不占优,能够在最后时刻增设为县级‘吨半粮’创建核心区,全凭体制机制优势。”平原县桃园街道办事处党工委书记宁军介绍。
为最大限度发挥“211模式”辐射带动效应,桃园街道构筑以鲁望规模农业服务平台为核心的粮食安全产业联合体,对内整合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抱团发展,对外积极对接农业龙头企业、对接市场。
“‘党建+粮食安全产业联合体’模式,由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家庭农场、鲁望规模农业服务平台、中储粮四个产业链经营主体参与。以镇级服务平台为核心,推进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种植户的‘六统一’种植,促进服务平台、党支部领创办合作社、家庭农场三方同向发力,实现粮食增产增效。”宁军说。
目前,桃园街道10万亩耕地,75%实现适度规模经营,推广“六统一”技术,与中农科、中农大等7家科研院所合作,落地鲁望集团、登海种业等9家农业龙头企业。吸引20余名博士、硕士等高层次人才扎根示范区,为“吨半粮”创建提供智力服务,力争3年完成完成2万亩核心区、3万亩辐射区、3万亩带动区创建任务。
位于“吨半粮”创建核心区的农场主郑雷对“吨半粮”创建目标信心十足。“公司依托技术人才优势,对高产创建的关键点、关键要素进行了明确。从目前的长势来看,小麦亩产650公斤的目标不是问题。”平原县桃园街道办事处贾庄村村民郑雷说。
“211模式”有效解决了农村土地耕种问题及大宗粮食品质、安全问题,推动了可持续“吨半粮”创建工作。今年,平原县“吨半粮”创建辐射带动区的王凤楼镇、王打卦镇引入“211模式”,建设镇级农业规模服务中心,形成“品”字型布局,助推可持续“吨半粮”建设。
“食为政首。作为全国产粮大县,我们将立足百万亩良田,持续推进‘党建+产业联合体’下的‘211模式’,健全粮头食尾全产业链条,唱响借智、融资、引才三步曲,抓牢粮食生产,端稳百姓饭碗,全面提升产粮大县的含金量。”平原县委书记王玉东介绍。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通讯员|张大伟 辛凯 编辑|邓静
初审|王志强 终审|杨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