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 田翠玲:我的妈妈

我的妈妈

□田翠玲

我的妈妈是一个不平凡的妈妈。


说不平凡,是因为她的经历跌宕起伏。小时候享过福,婚后也有几年平静日子,而后便经历了几十年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日子,付出了比常人多几倍的心血和汗水。在贫困交加的情况下培养出了四个大学生,两个高中生,一个初中生,七个孩子没有一个文盲。

现实中的银环

上世纪60年代,电影《朝阳沟》在全国风靡一时,大家都很喜欢银幕上“银环”的形象,其实,我一直认为,我妈妈就是现实中的银环。

我妈妈上世纪30年代出生在河间县城一个富商之家,姥爷是开“银号”的,当时在天津、北京都有买卖。解放前后,我舅舅和姨妈都参加了解放军,我妈只好留下来陪伴姥姥。

1956年,我爸爸和妈妈结婚时,爸爸在河间兵役局工作,妈妈在河间日报社工作。我妈妈在单位是有名的美女,一米六五的身材,一双明亮的大眼睛,两条长长的大辫子。那时爸爸说不会回老家农村,因为我姥姥身边就我妈一个孩子了,我妈离不开姥姥。可1962年父亲转业要回农村老家,妈妈只好离开自己亲爱的家乡和母亲,带着我和二妹随父亲来到了150公里外的农村,从此便开始了未曾经历也难以想象的贫苦生活。从那时算起,我妈来农村整整60年了。所以我认为我妈就是现实中的银环。

泪水中艰难度日

1962年,国家刚刚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农村的生活可想而知。我爸妈从部队回来和爷爷奶奶生活了两个月,便开始了在三间小西屋的艰难生活。

后来几个弟妹又相继出生,人多劳力少,粮食经常不够吃,添上麦麸、野菜等也接济不下来。我爸爸经常把队里分给的棉花和花生等物拿到武城大集去卖了换红薯干。记得一天中午太阳都偏西了,爸爸赶集还没回来,家里揭不开锅,我妈怕别人问怎么还不做饭(那时北屋住着爷爷奶奶,东屋住着大伯一家),就自己在屋门外弄了几十块不成型的砖头,盘“鸡抱窝”炉子,说盘好炉子再做饭。到了下午三点多,爸爸扛着红薯干回来,一家人才煮饭吃。因为生活艰难,又离娘家远,想自己的亲人见不到,那时又没有电话,信件要来回好多天,妈妈经常自己在夜里哭。我时常在半夜醒来,看到妈妈一边做针线,一边“刷刷”地流眼泪。因为生活困难,爸爸的脾气也变了,一不高兴就冲妈妈发火,记得有一次垒墙头,爸爸在墙上接泥,妈妈用铁叉向墙上甩泥,一下没甩好,爸爸没接住,下来便打妈妈。这种事不知发生过多少次,直到我大些了向爸爸表示了一次抗议,爸爸才不打妈妈了。妈妈挨了打,娘家人又离得远,就不吃饭,裹着被子哭,有时去村前大湾边转悠,可能是产生了跳湾的想法,但终因舍不得孩子没有跳下去,转悠一会再回家给孩子做饭。我们吃饭,妈妈也不吃。我嘴里吃着饭,心里却在流泪!因此在我小小的心灵里,经常担心妈妈或许哪天会离开我们,一旦妈妈受了委屈,我便暗地里跟着妈妈。那时有人就说我妈待不长,早晚跑了。

坚强面对人生

艰难的日子,幼小的孩子。面对这样的生活,妈妈没有跑,而是努力学习生活本领,向邻居婶婶学纺线、织布、染布等一系列活计。开始学纺线时拽不出头来,便在冬夜里脱了上衣反复练,冬天里织布,布上都结冰,地下落一层碎冰喳喳。经过一番努力,终于学会了全套的纺织技术,大人孩子的穿衣问题才逐步得以解决。队里的活计插秧担水推车等也学得一应俱全。记得每到麦季,场院里剁麦秸剁时,队长总爱派我妈上剁,说我妈剁得结实也好看。妈妈在队里劳动从来不耍滑,因此得到队干部和乡亲们的一致赞扬。

全力供养和正确教育子女

人多劳力少,生活贫困。但是在子女上学这件事上,我父母从不犹豫。那时每年两元学费。就这两元,就能难住妈妈。家里养鸡备一个瓦罐,隔几天妈妈就端过瓦罐来数数里面的鸡蛋,凑够数就去卖,为我和弟妹攒学费。经常是还没攒够,就又该交学费了,这时我妈就要去借钱。借钱是不好借的,一般人家借不出来,多数是向后邻婶婶借,婶婶子女少,人也善良勤快,自己经常织了布去甲马营集上卖,所以自己有个小积蓄,日子好过些。每次去了婶婶都借给,日后我妈再慢慢还。经常去借,也是不好意思,妈妈有时走到婶婶家门口再退回来,没别的办法,退回来再走进去。就是这样的条件,把我和弟、妹们都供了出来。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妈妈不仅供养我们学习文化知识,还以身作则,教育我们奉公守法,不图意外之财。记得那些年生活困难,每到麦收和秋收,有些老人和孩子便去地里“拾”东西,得机会就采摘一些队里的粮食或棉花,这样的事我妈从不让我们做。我妈说:“人要活得清白,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要。”恢复高考后,我考上了衡水商校财会班,妈妈告诉我,其实不愿意让我学财会,我问为什么?她说:以后当会计离钱太近了。既然你报了这个学校,要记住,公家的钱千万不要看着眼红!我说妈您放心,女儿记下了!在以后的几十年里,我当过国营企业的主管会计,做过科局的财务科长,妈妈的话一直在我耳边回响,引领我一步步清清白白走完我的职业生涯!

以一颗金子般的心善待公婆和邻居

我们家和大伯家孩子都多,我的奶奶也看不过来。因此,我和弟妹小时候就是大的看小的,或是把小孩子锁在屋里妈妈去干活。爷爷奶奶老了后,我妈说人都有个老,好好伺候老人是应该的。我奶奶不能自理后,在我妈给她洗脚时,奶奶感动地说:“小二家你听着,以后你会有好报的!”也许是奶奶的在天之灵保佑吧,我妈现在八十多岁了生活还能自理。

我家邻居有一个远房的小姑奶奶,比我妈小几岁,父母双亡,和一个大几岁的哥哥相依为命。我们小时候,虽然家里穷,只要小姑奶奶去了我们家说没吃饭,我妈就有什么让她吃什么。我妈心灵手巧,在农村自己摸索学会了做鞋做衣服。做鞋先用纸剪好鞋样子,做衣服剪好衣服样子。我妈自己有一个样册子书,里面夹着好多鞋样、衣服样,邻居们都说我妈做的鞋穿出来好看,衣服做得合体,因此,好多人都去我家提鞋样和衣服样,我妈便根据她们脚的大小和身材,给她们修剪好纸样子,有时还亲手给裁剪好衣服或鞋面鞋底。尤其那个小姑奶奶,婚后还经常说是我妈亲手交给她学会的针线。每当我看到乡亲们坐在我家炕上,我妈给她们提鞋样或裁剪衣服时,妈妈的脸上都会洋溢着幸福的微笑,我的心里便会为妈妈感到骄傲,觉得我妈就是我学习的榜样。邻居们都夸我妈心灵手巧,为人善良。

现在我们兄妹几个都成家立业了,有了自己的儿孙,日子过得也不错,但是妈妈也老了,得过几种慢性病和腰椎间盘突出,腰椎左侧一个骨头节凸起,直腰很困难,但是妈妈还是坚持自己洗衣服、洗头。因为经历过困难日子,她还经常嘱咐我们不能浪费东西,她自己的内衣还经常打上补丁穿,我们看见说让她扔掉,她说旧的穿着舒服,我们知道她是舍不得扔掉,觉得那是浪费。

因为我要照顾孙辈,不能经常守在母亲身边,但我基本上每天都利用做家务的时间和妈妈视频,希望每天都能看到我的受过许多苦难、仁慈的妈妈的笑脸!祝我的妈妈寿比南山!

女儿  翠玲

2022年5月7日夜写于德州

附:诗词两首

“五一”故里探母(新韵)

□田翠玲

节日探慈萱,心中自畅然。

同堂驱寂寞,执手话平安。

度尽风霜苦,修来枝叶繁。

儿孙多祝愿,福寿比南山。


定风波 • 母亲生辰致贺

□田翠玲

沃野青苗映碧苍。小园嫩草沐春光。

最是一年风景美。陶醉。儿孙绕膝笑声扬。

回首当年心欲碎。忍泪。人生曲折路茫茫。

霞灿夕阳今正是。畅意。福如东海寿绵长。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 | 李玉友

审核 | 冯光华  终审 |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