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葆国
春登虎山长城
一
秦时门户报花封,险扼苍波不居功。
山作弓形能御虎,水名鸭绿势从龙。
曾经领塞横刀立,依旧春鹛带血紅。
冷月斜阳云去久,旌旗犹振一江风。
二
踞险自持如虎势,扼江一步可闻鸡。
天悬垂罅云横斩,壁立摩崖石待题。
飞鸟从无碍秦塞,苍波自古抚东夷。
关山几缕英雄气,犹抱霜枫不肯离。
访风城乌骨城遗址
漫从苔米认营盘,背倚名峰气未残。
怪石无存孤垒虐,山形犹御朔风寒。
疏狂冰栈三千态,寂寞云根一寸丹。
传说凭增天险秀。连烽合作画图看。
辽南青石关与朱彦君联句
为寻胜迹久徘徊,独上高峰酹古台。
万里海风说旧事,无边苍谷看桃开。
凄凄芳草抚碧血,累累青砖哀我怀。
隐约前朝多少梦,都随雁影入诗来。
过盖州青石关
又临青石吊征东,山势入鞭锁霁虹。
百代相传遗韵美,千车竞渡古衢通。
刀兵已远险犹在,雉堞无多情意浓。
待拾山花抟锦束,长函书剑颂唐宗。
锦州道上
虹桥云路白沙堤,塔影城垣入望迷。
新柳深阴辽役馆,晚潮遥渡海青居。
诗逐草色抚连塞,醉趁梨花指酒旗。
千载情牵戍楼月,几多春梦到辽西。
谒兴城谒袁崇焕塑像
更替无须论废兴,荒唐竟自毁长城。
千官孰与托恒固,一柱诚能扶即倾。
莫向将军问生死,当从青史正功名。
登临莫论前朝事,诗剑已疏沧海平。
秋访九门口长城
隔岸村鸡啼午斜,胡烟漫过汉篱笆。
九门有锁非关月,一塞如鞭不阻笳。
骏马已驱民怨去,血衣尤照旧墙遐。
雄关无奈水同脉,放了溪流放渡槎。
过姜女庙
碧海苍山接塞芜,雄关断处一祠孤。
痴情何惧千秋雪,泪眼长朝万里墟。
悲起寒衾飞玉镜,心悬朗月点银珠。
直教亘古男儿血,洒向城头滴悔无。
过山海关
雁字横陈燕嶂秋,峰峦峭处耸碉搂。
苍苔斑驳秦砖冷,紫叶依稀戍卒愁。
欲把狼烟锁塞外,岂知鼙鼓起城头。
雄关空作鞭长势,几度北来胡马稠。
李葆国小传
李葆国,字塬村,1952年生,武城人,出身于山东省优秀教育世家。中华诗词学会学术部原副主任,教育部颁布的《中华通韵》研制组执笔人,现任中华诗词发展基金会诗人之家常务副主任,北京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高研班导师,中华诗词学会《吟苑英华》《中华诗词文库》《中华诗词存稿》编辑,著有《石桥轩吟稿》两部。
李葆国之家族诗书传家,其伯祖父李鸿渐、祖父李鸿庥、父亲李尚中两代三人合著有《听春雨楼诗文集》。
李鸿渐(1883-1939),1905年,与其弟鸿庥一同考入山东省优级师范学堂,后共同留校任教。曾任省立五中教务长、一中校长、省财政厅佥事、山东省临时议员等职。1935年因不满时局辞职回籍,著有《金陵杂咏未定稿》手抄本等书存世(见武城县志)。
李鸿庥(1885-1955),历任省立一师、三师、二中教师、教务长、校长等职,献身教育近30年,为早期山东正谊中学捐款办校人之一,山东教育图书社发起人和股东。七七事变后,不事敌伪,回乡执教私学,悬壶乡里。1950年曾出任山东文史馆馆员,翌年因病还乡,1955年病逝,著有《东瀛游记》等作品(见武城县志)。
李尚中,中共党员,离休干部,多年来从事教育工作。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著有《未了轩吟稿》。
朱彦(中华诗词发展基金会诗人之家副主任、《辽河诗词》主编)评李葆国《长城组诗100首》
《长城组诗100首》以其独特的视角、悲悯的情怀、雄壮的笔调揭示了长城的过去与现在、外在与内涵。不但使我们感触到她的气势气概,更触摸到了她的情结与精神。
民族气节是《长城组诗100首》的基本格调。家国情怀是《长城组诗100首》的精神实质。忧患意识是《长城组诗100首》的根本理念。
这不仅是一部边塞诗,更是一部醒世诗,它昭示我们回看历史、走出历史,唤醒我们的深情大爱。
原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 周笃文
与葆国游处有年,其为人也雄健魁梧,声若宏钟。待人以诚,执礼以恭,勇于任事,知难而上,不计毁誉,余以为有丈夫气,能与人共肝胆,目之为推土机式的干才。其诗能于雄浑中蕴空灵之气,古朴中见疏野之致,故能拔奇领异,自成一家。读葆国的诗每有峰回路转,别开生面之快感。
——摘自李葆国《石桥轩吟稿序》
中华诗词发展基金会诗人之家副主任、《辽河诗词》主编 朱彦
先生祖籍山东,多年闯荡辽宁,性格粗犷,其诗处处洋溢着豪迈之风。加之深厚的文学修养和崇高的儒学品德,深刻地影响了创作,雄浑当中不失韵味,豪放之前不减冲淡,自然之外不损含蓄。先生学问几自天成,其意新语工之处,足见其悟入之功,亦更见其活法之处。规矩具备而出其外,变幻莫测皆诗外之功。高处如行云流水,缥缈铿然;脱处如玉兔临风,戛然有声;放处如手提洪闸,一泻千里。云蒸蒸而有色,草芊芊而根实;刚柔并进,乃格之所致;雅俗共举,是韵之所使;清浊互文,应情之所驱。添一笔则嫌老,削一分则嫌弱。看似远山之黛,不描自得;挥如广漠之风,无处不在,呼之欲出,出必一醉,一醉千秋矣。
——摘自李葆国《石桥轩吟稿序》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特约编辑|王淑芬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