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金栋
父亲的第三部文集就要出版了,在他八十又三的耄耋之年。这自然是我们全家至为高兴的事情。父亲想延续前两部集子由家人作序的旧例,嘱我写点文字,我欣然受命后却迟未动笔。无数次捧读书稿,又无数次放下,不是面对父亲淡然而丰盈的内心世界自愧弗如,就是杂务缠身一度阻断对父亲岁月履痕的细微探知,从而愈发害怕有负父亲的宠爱与厚望,写下有悖父亲真意的混话。这样一晃就是近半年,直到羞愧到再无法拖延,心怀忐忑写下下面的话,恐还是不能表达题旨与恭敬于万一,权作新年伊始文集付梓送给父亲的诚挚祝福。
收录到这部集子中的文字,是父亲近三年来的新作,也是父亲学会操作电脑后敲打下的悲哭欢歌。与前两部相比,同样鲜见泛泛而谈的长篇大论,多为寥寥数语的方寸小幅。体裁上以随笔居多,兼涉诗文小说;题材上也不宏大,多是家长里短、柴米油盐、一枝一叶、所思所感,无疑都是真实的生活阅历与朴实至醇的人间真情。在父亲的眼里万物皆有情,皆入心,皆可书。作文如做人,字里行间,我人到老年的父亲越发纯净的像个孩子,有着单纯的快乐,也有着率真的酸楚。同时,他依旧不讲技巧,坚持直抒胸臆,信手写下的这些文字甚至朴拙,却有温暖和激荡人心的力量,至少对我们这几个孩子是这样。我以为,这是他历经生活百味的沉淀,万千丘壑的累积,从而在修成的一个精神圆满世界里的芳华折射。
读书稿的第一辑,如同辑名一样使人“心情愉悦”。父亲是个追求上进而又容易知足的人,所以虽一生跌宕,但生活的磨难似也对他无可奈何,他随时随地都可以充溢起由衷的愉悦与满足。这就不得不再次说到父亲的大半生缩影:少年时,外出求学,食不果腹而乐在其中;立业后,辞职还乡,老母康泰便其心自安;即成家,居无片瓦,夫妻同心而不畏风雨;至中年,拖儿带女,教书授业换斗米糊口亦安然自乐;近花甲,抱病退休,少挣他千八大洋无憾;逾八旬,儿孙绕膝,只盼个满院正气书香。父亲是个对物质诉求极为寡淡的人,也是个对故土充满赤子深情的人,所以从这一辑的文字中很容易读到他纯粹的快乐:一部旧电脑可供他操持文字(《又获新动力》)、一架教学电子琴可供他抚弄音符(《今天的喜悦》)、一台小音响可供他听听音乐(《音响给了我快乐》)、一部旧手机可供他拍摄满园春色(《开心无限》)、外孙女的一次病中探望(《外孙女》)、一部诗词鉴赏的获得(《喜获宝书》)、一次短促的重回故里(《回家》)、一次本土行走的所见所闻(《千亩湿地》)都可以给他带来简单而强烈的快乐,甚至他同我年迈的母亲一道“研发”腌制一款新咸菜都可以让他有满满的成就感,觉得“这又是为儿女们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腌咸菜》)。他享受退休生活中的每一分简单的快乐与恬淡的幸福,并用心用情抒写与歌唱那些或许在别人看来“不起眼”的事情:“我热爱生活,陶醉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开心在过程中》)。试想,在这个多数人马不停蹄追求所谓幸福的当今社会,我们还保有几分对生活这样的细腻与感恩?又得到多少内心的充盈带来的自足的幸福?与此同时,在父亲心里,除了自然的赐予与儿女们的善待之外,他对今天生活的感恩与满足,还缘自与过去苦难的对比,这更让他强烈的感到他属于一个强大的祖国,所以他对曾经的苦难也充满了感恩——“……也真的感到光荣和自豪,因为自己为新中国的扫盲运动做了真诚付出。”(《我曾当民师》)——对当今的中国无限崇敬——“一个友好往来、互利共赢、和平发展的新中国,坚实地屹立在世界东方!”(《我心激荡》)。父亲的精神在这一刻得到了自然升华,且升华的无限真诚毫不做作。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包容丑恶就意味着与丑恶同行。显然,大半生躬耕育人善从诗书中品味人生况味而又直率老实的父亲,写下的也不只那些单纯的快乐,还有对过往岁月的酸楚回想以及对现实阴暗角落的鞭鞑,书稿的第二辑叫“情怀抑扬”,笔调多走向沉重。或者对故去老友的沉痛缅怀与对其后人艰难生活的心生悲悯(《再看母与子》),或者对真假难辨江湖游医骗取钱财的揭露与选择的迷茫(《困惑的选择》),或者对自己一时要强犯下“罪过”的愧悔(《焦躁的心泪》《“冒险”的代价》),或者为一条狗的命运忧心忡忡而发出善待生命的诤言(《为狗求医记》)等等,都在父亲的字里行间自然流淌,既不过度渲染悲情愤懑,也不刻意曲合奉迎,更为重要的是好多篇什都有一个相对明亮的收尾,或祝福,或顿悟,或希望,或指向光明的诘问,既便是“儿行千里母担忧”的内心怨怼也在孙子的打诨中收获全家的其乐融融(《爱的思念》),象一个艰难跋涉的旅人最终走向光明的坦途,从另一个角度再次折射出父亲那个自我圆满世界的光亮。
第三辑的“小说一角”收录了父亲创作的《五妮儿》《二哥》《烦人琐事》《曲儒的房奴岁月》和《邻居》五个短篇。说实话,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无论就其结构还是情节讲,自然是进不了小说作者和读者的法眼的,但做为儿子的我却还是着实读出了一些感动。除却情感的因素外,我个人的感觉,父亲在语言的处理上,还是较之他的随笔有了不同,甚至有些还挺不错,诸如:“五妮的爹盼儿子盼红了眼,一连生了四个女儿后才盼来他这个儿子,可又怕他不长命,是小子却不敢叫小子的名,就叫五妮吧。”、“他爹天天看到笤帚斜簸箕歪。”等等,这样的语言是纯生活化的,透着朴实而亲切的乡土气息。另外,在小说的开头处理上,不但语言简洁而且进入故事直接,一定程度上具有“抓人”的效果,显然父亲是专门做过一些技术上的考量的。故事和人物呢,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看得出父亲并不想让人对号入座,不过我还是猜想有些是父亲的个人经历,有些是相熟之人的风雨人生,都是些平凡人平凡事儿。悲欢喜乐随风去,淡然一笑畅怀中,父亲所注入的多是他对那些人那些事儿的悲悯、惋惜、宽恕、祈愿与祝福,折射出父亲平实、善良而宽容的性格色彩。“留给你们当些素材吧”,父亲说。我知道对于这些所谓的小说,他自己看得很淡,却也希望我们子孙知晓和记住过往,能够汲取些于人生有益的启示。
第四辑“阅读有感”和第五辑“诗海试航”是父亲的一些读书感悟和生活拾零。父亲教了三十三年的书,对书籍报刊有着特别深的情愫,及至老年喜读书报的习惯丝毫未改,可谓“宁愿三餐无肉,不可一日无书”。他读书也不刻意但极认真,名家与否全然不顾,体裁为何也不讲究,随意一本文集亦或杂志报纸都读得津津有味,并认真做着标注与眉批。在他眼里,《感恩生命》《宝生说酒》《德州晚报》《鲁北文学》……各级的图书报刊无不喜闻乐见,邢庆杰、赵艳红、钟春香、尹宝生、王新艳……当地的作家作者,无不德艺双馨令人钦佩。久了心有所得,或加之与我们分享的不够及时,就化做读书感悟随着键盘缓缓流淌。“感到这样的生活才有意义,才有韵味,自己的老年没有虚度,没有碌碌无为”(《活到老学到老》)。而我们家荣膺“齐鲁书香之家”、“山东省文明家庭”等等这些高兴的事儿,又或者缅怀祭祀等感伤的事儿,都被他化作丝丝诗情恣意喷发(《获奖感怀》《再登领奖台》《文明家庭》《告诫》《一条生命的痕迹》等等)。
此外,除了父亲的作品,书末的附录部分他还刻意选了母亲及我们兄弟两个小家所有成员和我的两个姐姐的“代表作”,并将他一个外孙女的作品前置为序二,这就使得这部书稿更像是我们这个“书香之家”的集中“受阅”,当然接受读者检阅的主角仍是我们的父亲。父亲执意用这样的形式“大阅兵”,最初我和哥哥是不太赞同或者直言反对的,总觉得有些炫耀的意味恐让人说闲话,毕竟在父亲的影响下,我们实在算是不善张扬的人家。但在父亲的坚持下,我们最终明白了父亲的心意——除了他的欣慰之情外,他以这样的形式更多是出于对他的子孙多一些鼓励与鞭策,正如他写给我们兄弟两个的家书,不忘“忠孝传家,诗书继世”的家训,做“遵纪守法,为人正派”的好人(《一封家书》)。我们不敢奢望大家的溢美,但若亲爱的读者朋友也能体味这个正直老人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对后人的良苦用心,自然也是我们全家倍受鼓舞与深至谢忱的事情。
临屏抒怀,是为序。
次子:金栋
二O一八年元月十二日敬书
编辑丨孙玉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