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澄清短篇小说中的人性之美

□孙福新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郭澄清先生短篇小说的人性之美,犹如一幅展开的《清明上河图》,随着画轴的转动,一个个有血有肉鲜活的形象,那么具有立体感地撞击着读者的心灵。因此,郭澄清先生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占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他的短篇小说《黑掌柜》被复旦大学中文系基础写作教材《大学写作》一书选为范文,至今应用,足见郭澄清短篇功底和文学价值。小说中的人性美,故事的真实性,语言的朴实简洁明快,闪跳和剪切,情节和细节的设置,独具特色的风格形式,为当代文学和后辈作家提供了成功的范文,其小说的艺术成就是可以和赵树理、孙犁先生相媲美的。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郭澄清先生曾婉言谢绝省文化厅领导的重要位置,一气扎在农村生活了十几年,深深体会到了农民的苦与乐,积累了大量文学素材,行成了一道绚丽的风景线。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作家要像井蛙一样,学会吃人。

先从《黑掌柜》中看郭澄清,生活在底层的人是如何“吃”人的。所谓“吃”人,就是对人物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对人物心灵的解剖。《黑掌柜》是用第一人称“我”来写的。“我”来到供销社后,看主人公王秋芬如何熟练准确的剪布、称盐。他不用尺量,用手一扯就知顾客的尺码;不用坪称,用碗一舀就够顾客所要的斤两;这种敬业精神不由不让人佩服,一个活灵活现的《黑掌柜》也就跃然纸上了。细节是在天堂之中,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会发现生活之美,心灵之美。郭澄清的短篇小说无不突现着这样的特点。

郭澄清先生的短篇小说中引人入胜的情节和简洁的风格深深地勾住了读者的眼球。他层层铺垫,用一个接一个的细节组成了一个罗盘式的情节,用一个典型的细节做小说的支撑点,设置悬念,最后铺平垫稳后,出其不意地把“包袱”一甩,读者最后不由目瞪口呆,眼前一亮。《黑掌柜》就具有这种传统的现实主义创作笔法。文章是说主人公王秋分被人诬告,说他打酒克扣斤两的事。几经周折后,原来是告状人丁芒种的老婆为了勤俭持家,偷偷的克扣酒钱,把酒钱存在信用社造成的。告状人向王秋芬道歉时才真相大白……经过这些细节描写,“包袱”也成功打开,有力地托举出了一个活灵活现的农民形象。

郭澄清先生的短篇小说写得非常唯美,尤其是对女性形象的描写都是那么的传神,都有一颗多愁善感美的心灵,具有《聊斋志异》中女性形象的神韵,这也正体现出了郭澄清对美的求索。在这些女性形象中,有《赶车大嫂》中的大脚嫂,《助手的助手》中的方方嫂,《万灵丹》中的儿媳秋香,《春儿》中的春儿,《篱墙两边》中的王二嫂,这一系列的女性形象,以及为简洁的水洗一样的语言,勾勒出女性的美。

我们看《篱墙两边》对王二嫂的描写。一个丁字形的篱笆墙院分为三段,北屋住着张大婶,东屋住着王二嫂,西屋住着李三哥。作者独具匠心地为他们安排了一个这样的舞台,就像一个吊环运动员,在有限的空间里做出了相当规范的漂亮动作,文思闪跳腾跃,在中国文学史中堪称短篇小说的范本。作者就像一个心理医生,成功的抓住了三个人的心理,并层层剖析,加以惟妙惟肖的描绘,最后撞碰出爱情的火花,“雨落芽生,水到渠成”。

通篇无处不散发着美的光环。这一天,王二嫂见李三哥院中的铁丝上,搭着一件衬衫,这衬衫已经很脏了。她又见李三哥的门锁着,就知他没在家。于是,她拿来一根长长的竹竿,打算隔着篱墙把衬衫挑过来,替他洗洗。可是,她把竹竿刚伸过去,心中忽然闪过的一个念头,脸不由刷的一下红了,她又把竹竿抽回来,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冲着北屋喊道:“大婶!——大婶!”屋里没人作答,她才放下心,自言自语的说:“这老婆子,门没关就走了!”她说着,又把竹竿伸过去,放心大胆地把那件衬衫挑了过来……

郭澄清先生对女性形象的描写可说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纯朴中带着一股令人感慨的美。

还有《茶坊嫂》中对女主角王桂香的描写,几笔就勾勒出了劳动妇女的生动形象,她担着木桶,穿大街,越小巷,拐弯抹角,风快地走着。一路上,她总是一股劲——背挺的很直,气喘的不粗,用力甩着手臂,大摇大摆,挎着均匀的步子;她那对大脚片儿——长有七、八寸,宽有五、六指,就像两只大铁锤,蹬的大地咚咚响;那个小发髻,垂在脑后勺上,随着这大脚女人特有的脚部,有规律地颤动着……,接着笔锋一转,写“我”跟着茶坊嫂担着水走进集市,那么多的赶集人都不由为她让出了一条道路,并有人朝着她的背影指手划脚,说茶坊嫂心眼才好呐,处处为大伙儿……一个漂亮、朴实、勤劳、泼辣的大嫂形象成功地塑造出来了。但郭澄清并没有心满意足,他的笔墨没有落在故事情节上,而是用细节的花瓣串连出一个美丽的花环,他写茶坊嫂在那种特定的环境下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真善美,写她为茶客捎来了治癣的偏方,写茶坊嫂在雨中背起了一个老人送他回家,写小叔子和嫂子之间那种带有母性气质的特别情感,她把小伙子搭在树上的褂子悄悄洗干净后,还和小伙子斗嘴骂道,快滚吧,俺开的是茶坊,不是洗衣房……冒失鬼,我告诉你,眼前你就要快娶媳妇了,要再这么拾仨忘俩的,丢了褂子,媳妇可拧屁股。读完作品,会觉得郭澄清用他丰厚的生活底蕴和精益求精的对人性之美的探索,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财富。

郭澄清先生在他的短篇小说中,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女性形象,人物众多,但不雷同,带有一股令人震撼的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文学,曾因受极左路线和政治路线的影响,而陷入了文学艺术动荡的低谷,可以说在那个时代,郭澄清先生就像是戴着枷锁而进行创作,但他在那个特定的环境中,在郭皋土坯房里,在煤油灯下,在田间地头,在政治与环境的夹缝中努力挣脱着枷锁,站在云峰之上,观察俯视着当时的社会。他在直接描写社会现实的同时,又还原了人性之美,把生活的诗性和人物的美质有机结合起来,力求在枷锁的重压之中,努力开掘文学艺术,从最大程度上截住艺术的流失,他对现实主义做了清醒的思考,这在那个时代,是一般作家所不及的,因此,他代表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短篇小说的成就。

编辑丨孙玉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