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朗读 · 一家之言|过岩松:我眼中的朗诵艺术

我眼中的朗诵艺术

□过岩松

有个年轻人曾经问我,目前大中院校有没有朗诵专业?我回答,目前为止没听过哪所正规学校开设这个专业。

我步入朗诵领域20多年,不断接触来自于社会各方面的朗诵爱好者。众多支流汇聚成朗诵领域的大江大河,就像武侠小说的各个门派林林总总存在,于是就产生了一些思想意识和各自认识的多样化,也有人站在自己的喜好基点上指点江山。看似火热的朗诵界在今天依然没有形成固定统一的艺术形式,个别人自称是专业朗诵者更显幼稚!殊不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达不到或者不擅长的未必就是不正确的,作为朗诵者欠缺包容博大的思想襟怀,缺乏融会贯通的学习理念,只能是一个狭隘的朗诵者而已。记得有一次在和表演艺术家薛中锐先生交流时,我尊称薛老为朗诵名家,薛老师说别叫我朗诵名家,朗诵是无限的艺术形式,没有这个专业的划分,哪有什么专业名家?在以前我也曾和表演艺术家徐涛、演播名家临溪还有第一位登上辽宁舰朗诵的雨音等老师们谈及过此类话题,这些活跃在国内一线朗诵舞台的艺术家们也都是满满的谦虚,我能体会他们的所表达思想,朗诵之道是“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无止境的艺术形式,没有王者,也没有成功的峰顶,作为朗诵者只有不断地学习完善提高自己,在朗诵舞台上表现出最美的自己。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从20年前的网络碧聊到后来呱呱等多个朗诵网络平台,一直到2017年国家提倡推广全民阅读,朗诵就这样“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祖国各地风生水起地蓬勃发展起来。我20岁初学硬笔书法,30岁又踏上了朗诵读书之路,也算是德州较早涉足朗诵艺术领域的爱好者,受朗诵的影响,那些沉淀在内心的文字后来激发了我的文学创作热情,逐渐成为文学创作者。一路走来,我坚定的信念就是学习,弥补自己的文化学识不足,通过朗诵,结识了很多优秀的朗诵者和文学爱好者,同时也带动了众多喜欢读书的朋友纷纷加入朗诵爱好者的队伍。正因为接触面的多元化,我并不排斥任何新理念的朗诵艺术。我曾经写过一首诗《中国朗诵》,诗中这样说:“当朗诵走进寻常百姓家,那些浸润芳土的乡音,那些稚嫩纯真的童声,汇聚成朗诵者的大军,诵出今天的幸福小康,家人相聚其乐融融,推杯换盏友朋相会。 孩童、青年、中年、老年,在朗诵的热情里,没了年龄的界限,淡了职业、财富、权利的概念,在朗诵者的情怀里,每个季节都会是春天。  朗诵之声,穿越了季节的帷幕披着历史的烟云,经过吟咏唱和,朝代更迭的打磨,渐成中流砥柱的文化精髓,这才是朗诵,不居于庙堂故弄风雅,不用专业的禁锢脱离群众。  用声音传播正能量,用豪情抒发朗诵者的心声,歌颂中华民族睡狮猛醒的新篇章。”

这首诗融入了我对于朗诵艺术的思想认知,既然读书朗诵能给我们带来快乐,那就不用去考虑什么专业,各行各业及各个艺术类别的融入,不正说明朗诵艺术的博大精深吗?如果一定把它套在某个专业上岂不就成了狭隘垄断,少了艺术的多元化发展的未来吗?我总认为当朗诵作品经过不同朗诵者对于作品的理解,在舞台上精彩纷呈的表演,并能进入受众者耳中,深入心中,融入血脉,那就是一篇好的作品。我曾经对一个学生说:“当有人夸你朗诵得比较专业时,有可能就是读的呆板了。”这就像夸奖一位画家画作像印刷品一样精致是一个道理。

当然朗诵的门槛不高,是只要能发声都可进入的一种兴趣爱好,但后续还需再通过不断学习,不断提高,在朗诵两个字的后面润色上“艺术”两个字也就真正开始了朗诵艺术的创作。这是一个必然趋势,每一个初学者都要经历这个过程,就像种植作物一样,需要播种、发芽、生长、收获,只是作物不同生长周期也会不同而已,不正像我们现在蓬勃发展的全民朗诵吗?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朗诵艺术家,但是能在种植里收获快乐,能在文字声音里感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能够从朗诵学习中懂得生活,提高自己的精神觉悟和文化水平,懂得热爱祖国,热爱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热爱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热爱我们正在从事的各行各业,不就是对于朗诵艺术最好的诠释吗?

作为朗诵者要提高自己朗诵艺术水平,更要让自己思想跟得上时代要求,目前德州朗诵文学原创作品层出不穷,从去年5000字长诗百人合诵《惊涛骇浪展华章》再到抗击疫情、清明节诵英雄、助力创城等一系列的爱党爱国爱生活作品的涌现,德州朗诵事业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我们的理念是做有文化的朗诵艺术爱好者。“德州朗诵、朗诵中国”,正是德州朗诵艺术爱好者的普遍追求。

过岩松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