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习俗漫谈
□李宽云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卫运河一带民间俗称“五大五”。作为全国性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流传下来的风俗很多,比如:划龙船、吃粽子、挂艾枝、悬菖蒲、饮雄黄酒,等等,丰富多彩,气氛热烈,影响波及海外。
据史料记载,我国很早就有吃粽子、划龙船的习俗。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投汨罗江殉国,附近百姓闻讯争相划船打捞。打捞无果后,人们就把粽子、饭团丢进江里喂食鱼鲛,以免它们吞食屈原的尸体。此后,划龙舟和吃粽子逐渐成为了端午节盛行的习俗,影响越来越广。五月在南方,天气炎热潮湿,草木丛生,是毒虫活跃、疾病肆虐的月份,所以古人又称五月为“毒月”。雄黄具有解毒杀虫、燥湿截疟的功效;艾草和菖蒲都是芳香化浊的中药,具有驱毒除瘟、杀虫灭菌的作用。所以端午节饮雄黄酒、挂艾枝、悬菖蒲的习俗主要盛行于南方。然而也有例外,地处北方干旱地区的卫运河一带每逢端午节家家门前也要插一束艾草,据说能逢凶化吉,这里面又有一段历史渊源。
唐朝后期,朝政腐败,官吏地主疯狂盘剥百姓。公元873年至874年,连续两年干旱,大片农田绝产,无数人饿死,但官府依旧横征暴敛。在这种背景下,山东菏泽人黄巢在家乡率众起义,他发布文告,号称“冲天均平大将军”,表达了冲倒唐朝天下、杀富济贫的决心。饥寒交迫的民众纷纷参加起义队伍,起义军攻城池,杀贪官,官兵屡次围剿都被挫败,声势越来越大。有一年的端午节前夕,黄巢率领起义军在冀鲁一带作战,他发现近期有个奇怪现象:官兵溃逃,老百姓也跑得无影无踪。黄巢觉得蹊跷,在一次大战前夕,他化装后到敌阵进行侦察,发现了一群逃难的老百姓,落在后面的是一位妇女,手里牵着一个三四岁的孩子,后边背着一个六七岁的孩子,正在仓皇逃奔。黄巢心中纳闷,就问妇女为何逃离家园?妇女看了一眼黄巢,边走边气喘吁吁地说:“兄弟是外乡人吧?你没听官府说吗?‘黄巢隔山摇刀,人头落地!’大家这是‘走黄巢’,逃活命哩。”黄巢一听,顿时明白这是官府欺骗民众的诡计,妄图切断起义军和老百姓的联系。他又问妇女:“大嫂既是逃命,就该想法快走。为何背着大的、领着小的,落人后面?”妇女说:“我领的是亲生子,背的是大伯哥的孤儿,万一情况紧急时好让他有力气逃个活命。”黄巢听了很受感动,他心生一计,拦住妇女说:“大嫂不要逃命了,我曾学过仙术,能逢凶化吉。”说完,他从路旁拽下几根艾草,递给妇女说:“告诉乡亲们不要逃难了,等起义军经过你们村庄的时候,你们就在门前插一把艾草,准保平安无事!”说完,快速离去。妇女心想:我一人带着两个幼子逃命,纵然累不死,遇到歹人也是凶多吉少。看此人是个正人君子模样,倒不如信他一回。于是,妇女回到村里,把这个消息悄悄地告诉了穷苦乡亲们。五月初五这一天,起义军进入了村庄,对门前插有艾草的人家秋毫无犯,他们冲进没插艾草的富豪大户,没收了他们的粮食财物,分给缺吃少穿的乡亲们。老百姓齐声欢呼,不少人当场参加了起义队伍。后来,为了纪念黄巢和那位贤惠、善良的妇女,在五月初五这一天,当地就有了门前插艾草的习俗。
随着时代的发展,端午节的习俗也在发生变化,吃粽子的人越来越多,北方多用枣;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比较丰富。划龙船现已成为一项体育活动,呈壮大趋势。随着科学的进步,人们发现服用雄黄对身体有害,于是饮雄黄酒的习俗已经绝迹。上世纪中叶以来,随着人口增多、荒地减少,一些地区野生的艾草、菖蒲逐渐减少,所以挂艾枝、悬菖蒲等习俗日见淡化,但近几年又有专业种植艾草,端午节上街售卖的。当然,中国地广人多,文化灿烂,端午节的习俗也有差异。比如,在卫运河沿岸的山东武城和河北故城,过端午节习惯吃面筋和卷卷。这是由面粉做成的两种食品,做法是:将面粉加水揉成面团后,在清水里用手反复攥洗,洗去其中的淀粉,剩下凝结成团富有黏性的就是面筋。把面筋团成球形,投入油锅内炸至金黄色捞出即成。剩下的淀粉,洁白细腻,摊成油饼,卷成卷儿,切成段儿,称为卷卷,加上韭菜段儿炒熟,滑嫩爽口。这两道菜是素斋园中的奇葩,其中面筋既是素食,又可以加上猪肉炖食,面肉同味,是素仿荤菜肴,堪称中华美食。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面筋和卷卷逐渐淡出了老百姓端午节保留食品的行列。诞生于卫运河东畔的古贝春集团有限公司多年来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在开展工业旅游的过程中,一直将这两道菜作为保留菜品,宣传推广,使这两项传统食品名声大振。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 | 李玉友
审核 | 冯光华 终审 | 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