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0万尾泥鳅苗,卖了7.2万元,行情还可以。”5月24日,在宁津县柴胡店镇王世英村,党支部书记、千鳅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绪勇从泥鳅塘里“钻”上来,送走了沧州客商,来不及脱下胶鞋,乐呵呵地坐在地头上算账,“过完年开春卖了20吨泥鳅,利润60多万元;秋后还要往韩国运一批泥鳅,价格谈好了,16元一斤,往年平均10元。”趁着泥鳅大卖,陈绪勇将入股合作社村民的分红按照每亩地1000元的价格给大伙发下去。“这1000元只是保底的,春节还会发一次,入股的村民每人每年分3万不成问题。”陈绪勇说。
“这里以前是废弃的砖瓦厂。”陈绪勇站在泥鳅池边说,“300亩的盐碱地,烧砖挖土成了洼地,粮食种不了,搞蔬菜大棚还影响电力设施安全。随着分田到户,农村集体资产缺乏管理,这处坑塘就成了村里存放垃圾、容纳污水的臭水沟。”柴胡店镇全镇90个村,每个村里都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洼地、坑塘,总面积在2700亩左右,他们的命运和王世英村的洼地一样,成了村里的垃圾和污水存放坑。近几年,柴胡店镇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这些报废的洼地、坑塘成为影响农村生态环境和产业发展的一大“痛点”。
“农村人居环境的核心项目就是坑塘整治。2022年,我们清除上千立方米的垃圾污水,对坑塘进行防渗和植绿处理,引来宁南河的水形成生态水面,开展特色水产养殖和围村造林、光伏发电项目。改造后的坑塘,不仅成了‘景观带’,还是‘聚宝盆’。”柴胡店镇党委书记徐显法说。
柴胡店镇将坑塘管理纳入“河长制”管理体系,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先易后难、一坑一法”的原则,依托“党支部+群众+建设”模式,采用财政奖补、整合涉水项目资金、吸引投资等筹资方式,多途径、多渠道开展坑塘改造。为了防止坑塘环境受到破坏,柴胡店镇采取“人防+技防”的措施坚强监管,对全镇坑塘逐一编号、建立档案,安装摄像头实时监控,实行网格化管理。与此同时,柴胡店镇还统筹推进改厕、污水治理、养殖粪污收集处理等工作,改造排污管道20千米,对农村污水进行有效管控。
柴胡店镇根据坑塘大小和群众意愿,适合做什么就做什么,宜农则农,宜景则景。柴胡店镇广明庵村和王世英村一样,盐碱地多,也将4亩废弃垃圾坑治理成泥鳅池塘,入股千鳅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张集村一部分闲置坑塘地势低洼,存不住水,发展水产养殖风险太大,做好基础防渗种上莲藕,村集体年增收10多万元。广明庵村则将废弃坑塘面积小,填埋后打造党建文化广场,让老百姓有了学习、健身的好去处。
2022年,柴胡店镇整治大小坑塘65处,新增集体用地500亩,村集体收入增加130万元,实现了坑塘水清、有鱼有草、人水和谐的农村水环境景观。
★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 | 尹晓燕 通讯员 | 张兆坤 刘成开
审核 | 冯光华 终审 | 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