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相隔300公里的两家人结下“亲情”,一甲子后“亲人”再相聚——
夏津与平邑两家人62年的真情故事
□崔建民
自从去年年初和平邑县的妹妹再次相认后,王庆峰兄弟隔段时间就和300公里的妹妹一家通个电话。小小的电波传递着两家隔不断的浓浓亲情。
“正月十三(2021年1月25日),对于我们王家来说,是一个值得永远记住的日子。”提起去年他们去平邑和妹妹相认的事,王庆峰总是热泪盈眶地说。
那一天,王庆峰老哥仨和他们的四个儿子凌晨三点钟就匆匆起床,汽车拐上青银高速公路就向东南方向疾驰而去。车移景异,风随心动。一幕幕往事涌上心头。
前排右数:王庆峰、陈文访、王庆岭、陈凤平妻、陈凤平、王庆明
患难见真情
1960年秋天,在一个风雨交加早晨,王庆峰的母亲程桂荣肩背布匹,领着三个斜挎干粮袋的儿子,走出夏津城北苦水村,前往300公里之外的平邑县去用布匹换粮。
那年,王庆峰6岁,大哥王庆明11岁,二哥王庆岭9岁。他们走到平原,搭乘上“闷罐”火车,到兖州又坐客车到平邑县,再徒步往华家顶村赶,三天三夜,饿了啃一口冷硬的地瓜面窝头,困了就地休息一会。到华家顶村时,已近黄昏。
程桂荣央求路人,谁家有地方肯让俺娘四个住下?这时,一位老奶奶紧走两步赶上前来,一把拽住程桂荣的手,俺家有,跟俺走。她把程桂荣一家安排到正房西头房间,说:“以后就是一家人了,缺什么尽管说。”
房东一家七口人,老奶奶管庆荣和蔼可亲,老爷爷陈清伦慈祥温厚。大叔陈凤才淳朴厚道,大婶许兆英心地善良,善解人意,他们还有一个乖巧的小女儿名叫美荣(陈文访)。二叔和小叔和平(陈凤平),也很懂事,一来就和王家三兄弟愉快地玩到一起。
当晚,房东给他们做了菜汤,吃了煎饼。“热乎乎、香喷喷,这么好的饭食就是在家也吃不上。”说起那顿晚饭,王庆明满怀感激,眼里噙满了泪珠。
程桂荣娘四个安顿下来后,房东老奶奶一家,对他们像自家人一样,地瓜、煎饼、面条……“凡是家里有的就给我们吃,尤其白面面条,在那个年代可稀罕得很呢。”因为稀缺更显珍贵,所以王庆岭至今还刻骨铭心。
两地一家亲
程桂荣经常外出用白布去换回些地瓜干、花生,来回奔波在平邑、夏津两地,每次回夏津都是把三个孩子留给房东照顾。老奶奶一家视如己出,包管一日三餐,爱心照看。
程桂荣贤良淑德,通情达理,温柔待人,也时常帮衬着房东,两家越走越近,有一天,老奶奶和大婶让已经3岁的女儿美荣认她为干娘,她不好意思说:“你们的恩情,我无以回报,怎么受得起。”房东老奶奶说:“一家人不说两家话,说这个就生分了。”大婶把美荣摁下纳头就拜,“娘!”“哎!”程桂荣一把抱起聪明可爱的小美荣,眼泪流成了线。
1961年秋天,夏津老家条件逐渐有了好转。程桂荣决定带孩子回去。“临走的那天,房东一家人舍不得让我们走,再三挽留。两家人呜呜地哭成一片。”这个令人难忘的细节,铭刻在王庆峰记忆深处,每次想起都感动不已。
回到夏津老家,程桂荣依然挂念着华家顶,时常对他的孩子们说,恩人一家还好吧,美荣快成大姑娘了吧。直到弥留之际,她还念念不忘,把三个儿子叫到身边说:“华家顶村房东大娘一家是咱王家的大恩人,一辈子也不能忘啊……”
母亲的遗言,儿子们记在了心里。王庆明把寻亲的任务交给在济南上班的女儿。女儿不负使命,上网反复核对乡镇村庄的资料,利用各种渠道,费尽周折,从县到镇,从镇到村,又从村党支部书记找到老奶奶的小儿子陈凤平和他的侄女陈文访。
“美荣妹妹!”“大哥!二哥!三哥!”电话里亲切的呼唤声,再次连接起62年的亲情线。
再续当年情
汽车来到华家顶村外,陈文访的儿子牛天向早已等候多时,在前面开车把他们带到村北。此时的华家顶,已归属平邑县流峪镇,并更名为北申庄村。原来的石头房少了,村北建成高档小区。
汽车在翘首等待的人群前停了下来。此时,时间停滞在8点30分。
这边,王庆峰怀抱母亲的遗像和家人缓缓下车。那边,从人群中走出一男一女两位老人,前面的老人一见到王庆峰母亲的遗像,便对后面的老年妇女说:“美荣,这就是你的干娘。”接着又冲着王庆峰他们喊道:“我是陈凤平。欢迎回家!”话音刚落,两家人齐刷刷扑向前,紧紧拥抱在一起:和平叔、哥哥、妹妹……渴望已久的亲情如火山般瞬间爆发,泪水像决堤的河流,汹涌而下。
这时,陈文访扑通跪倒在遗像前,痛哭流涕:“干娘!干娘!俺到时候去看您!”
那一刻,空气顿时凝固了,人群也鸦雀无声,人们都为眼前这感人的场景流出了热泪。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时光催人老,曾经一起玩耍的小伙伴如今已是“霜雪纷纷满鬓毛”;
昔日的小妹妹美荣也成为了祖母、外祖母。
时隔多年,变的是容颜,不变的是那份真挚的情感。
大哥王庆明摸起当年的石碾子百感交集
当王庆峰一家来到曾经居住过的老院的时候,那仍然能转动的石碾子、被烟火浸染的石屋、依墙而卧的石磙……犹如被时光定格在那里,“风景依稀似去年”,还是那样亲切、温馨,然而,那曾经给他们送地瓜、煎饼、面条,对他们无微不至的房东奶奶、爷爷,大叔、大婶却相继故去,真是“唯有一襟清泪,凭阑洒遍残枝。”此情此景,令王家三兄弟伤感不已,爷爷、奶奶,叔叔、婶子……在哽咽声中,热泪再次涌出。
中午,他们几大家30多人相聚在村里饭店。村党支部书记,作为亲情的牵线者、见证者,深受感动,主动作陪。酒菜飘香,亲情满堂,热闹非凡。恍如昨日。饭店外,里三层外三层聚满了围观的村民,有的感叹道,没想到事过多年,这份感情依然没变。有的竖起大拇指称赞说,这家子够意思,没忘恩。
席间,陈文访的女儿站起来给王庆峰一家敬酒,她说:“从舅舅和兄弟们身上我感到了那份深厚的亲情,尽管相隔遥远,但这份亲情会永远陪伴着、温暖着我们。”作为大哥的王庆明带领全家人站起身来:“这次来一是感恩,二是寻找多年不见的小妹妹,了却母亲一桩心愿,更是为了延续我们今后的亲情。”大家举起酒杯和着泪水一口饮下。
相见时难别亦难。王庆峰一家要走了,陈文访一家依依不舍,一直送到村口,然后挥泪告别,一如当年程桂荣母子回老家时的场景。汽车开出了好远,当老哥仨回头望时,人还依然伫立在村口,望着,望着,不觉已泪眼模糊。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朱代军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