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记忆|张居明:孔公华重修宁津庙学

孔公华重修宁津庙学

□张居明

据清光绪二十六年《宁津县志》载:在县治南以东建有文庙、鬲津书院、考棚,各种建筑飞檐斗拱,雕梁画栋,相当壮观,是全县学子们求取功名的所在。明代内阁大学士李东阳(1447—1516),曾经写过一篇《宁津县重修庙学记》,是记载宁津县治学发展的发轫之作。所谓“庙学”,与被奉为“万世师表”的孔子一生致力教学有不解之缘。孔子是古代私立教育的始祖,而后人把祭祀孔子的庙宇设在学校里,形成惯例后,人称“庙学合一”,遂成“庙学”。明代时期,宁津属直隶河间府,据李东阳《宁津县重修庙学记》中介绍,当时宁津的经济繁荣,在河间府首屈一指,但学宫建设规模狭隘,地点也很偏僻,很多房屋已经倒塌毁坏,学生们已经不能在里面读书了。弘治辛酉年(1501)二月,宁津县新来了一位知县孔公华,字文实,是宣圣五十八代孙。孔公华上任后,发现宁津庙学如此陈旧破败,断壁残垣,不忍睹视,不由感叹道:“学校乃首教化之地,弊陋如此是,顾可以导民而善乎!斯吾之责矣。”为了选择新庙址,孔公华寝食难安,昼思夜想,走遍了县城各个地方,足迹遍布大街小巷的角角落落,终于相中了西南古街一片区域,这里延袤数亩,朝阳宽敞,且与故址相连,然后面见巡抚高公筹措资金,并拿出自己的全部俸禄用于修建新学,动员社会各界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经过孔公华和全县各界人士两年多的不懈努力,一座气势恢宏、宽敞明亮的文庙终于建成。建筑分前导、主体、后部三部分,跨进大院有照壁、泮池、棂星门、凉亭等,共有殿庑、堂斋、库厨、房屋50多间,布局合理,错落有致,蔚为壮观,面貌焕然一新。据碑文记载:“首缮殿庑,重立圣像,以严报祀;次及堂斋,礼延师儒,以勤讲议。高广门墙之制,重开出入之门。”

1507年,尚生堂考中举人。孔公华闻讯十分高兴,他匆忙赶到文庙宣读了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并发表了即兴演说:“兴废举坠以建庙学,此吾之责少塞也。读书明道,日新厥德,图惟厥成,士之学宁有既乎。盍益加谇砺,以期远大。若尚生者,不徒为乡邦光,尔吾亦有荣焉。”一番话语,振聋发聩,感人肺腑,公心昭昭,溢于言表。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正月,宁津县主管文庙的官员教谕道君泰、训导刘君腾、程君阜向光禄大夫、左柱国、内阁首辅、文学家、大学士李东阳面呈修建庙学始末,希望赐写碑文,以志纪念。李东阳虽然身体欠安,仍爽快地答应下来,为宁津重修庙学撰写了碑文。原来,明孝宗弘治十六年(1503),李东阳之女嫁于孔子六十二世孙孔闻韶,同年,孔闻韶世袭封衍圣公,位列“班超一品之介”,李东阳之女则封为一品夫人。正因为有这层关系,李东阳称与孔家为一家人。李东阳所撰的《宁津重修庙学记》有600多字,内容丰富,文辞高妙,行云流水,字字珠玉,实是一篇传世佳作。可惜,经历了岁月变迁,沧海桑田,兵荒战乱,石碑已不知所踪,只有那些闪光的文字留在宁津县志里熠熠生辉。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