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种西瓜的那几年
□戴连强
当下,正是麦收时节,看到路口那些卖西瓜的三轮车,不禁想起了上世纪80年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父亲种西瓜的那些年。
那时候,家里人口多,分的责任田也多,除了正常种植小麦、玉米、棉花等常规农作物外,父亲每年留出两亩大小的一块地种西瓜。西瓜种植不能重荏,父亲一般选择盐碱地,刚分地那几年,由于原来生产队上肥料有限,偏远的盐碱地块因为缺少肥料而没有改良过来,这种地庄稼逮苗不易,产量也就不高。把选中的地块留作春地,不再种植冬小麦和棉花。春暖花开时,撒上农家肥,把地犁翻耕耙平整,用水浇过一遍,按一定距离间隔挖小坑上麻汁酱作为肥料,再种上浸泡过的西瓜种子。西瓜出苗后,叶片慢慢长大,再开始爬秧,开出黄色的小花,结出小小的瓜胎。为了保证养分供应,得需要压秧,用压刀把伸张长的秧藤压上土,此处就会扎根,获取养分。压秧是一道重要的工序,父亲每天蹲在地里把全部瓜秧压一遍,就得需要几天的时间,如是者压过几遍,瓜秧越长越粗壮,最后枝繁叶茂,盖满了地面。瓜秧不能任其疯长,适当时机得掐头,一般一棵只保留一个瓜胎,多余的得摘掉,我们叫做西瓜油子。父亲往往用筐把西瓜油子背回家喂猪,或者用来炒菜也不错。瓜秧从幼苗开始也得喷洒农药,否则会有密密麻麻的小蜜虫子,让瓜叶打卷,影响正常生长。
在父亲精心管理下,几个月后,西瓜慢慢长大了,瓜地里一眼望去,又大又圆的黑皮西瓜在茂密的瓜秧掩映下星罗棋布,蔚为壮观,像等待检阅的士兵。这时候,瓜棚也搭建起来了,晚上住在那里,看守瓜园,中午炎热时候,也方便喝水、吃饭、休息。这时恰好也是我放暑假,或者参加完中考、高考等待成绩的时候。给父亲送水送饭、打打下手,看守瓜园也成了我的活计。有一年夏天的一个漆黑的夜晚,突然电闪雷鸣,刮起了大风,下起了暴雨,搭建的木制窝棚被刮得摇摇欲坠,幸好有忠实的老狗陪伴,否则还真吓人。有时候,赶上月亮天,一轮皓月当空,周围的玉米、棉花都窜起来了,蟋蟀鸣唱,秋虫低吟,天籁齐鸣,像自然界举行一场盛大的音乐会。这时我就会想到鲁迅先生笔下少年闰土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的形象,可惜我没有见过猹,刺猬倒是经常见到的。西瓜快成熟的时候,如果赶上下雨,早上巡视一番,会看到有的西瓜自己崩裂了。还有的西瓜,被田鼠钻了一个洞,它掏吃的是瓜子,如果发现不及时,一个好端端的西瓜就会烂掉了。
西瓜应该上市了,父亲会用手指轻轻地在瓜上弹一下,就能辨别它是否成熟,熟好的就摘下,装到架子车上,两头用铁板围好,也就能装1000多斤,往往头一天晚上就装好车,第二天早上天不亮就套上老黄牛出发,我陪父亲到过临邑,也到过禹城,都是几十里地,而老牛总是慢慢腾腾,不紧不慢,人又急不得。经常是卖完瓜,回到家就黑天了。那时候的西瓜也就一角多钱一斤,一车西瓜也就能卖100多块钱。
父亲现在已经离开我们7年了,正是父亲那些年,年年种西瓜,过完麦就能变成现钱,给我们及时交上学费,我才能得以完成学业,成为国家有用之才。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