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我小时侯
常坐在父亲肩头
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
父亲是那拉车的牛
忘不了粗茶淡饭将我养大
忘不了一声长叹半壶老酒
……”
每次听崔京浩的这首《父亲》,泪水都会浸满我的眼眶。父亲黑黑的、瘦瘦的,平易亲切,憨厚朴实,充满了正义感。父亲不是农民,却是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成长起来的有着26年军龄的老兵。
一泓清泉之童年
因为父亲在外地部队工作,从我记事起,父亲就与母亲分居两地,每周只能回家一次。每次父亲和幼小的我还没亲热够,就又要踏上列车了。记得有一次,我又和往常一样,从父亲一步三回头走出家门的那一刻开始,一边抱着桌子上他一身军装的照片,一边伤心地哭:“爸爸,别走,爸爸……”不料,哭着哭着,爸爸竟然回来了!尽管他是忘记带东西,很快又走了,但这么多年来,我一直都觉得是我们的父女情感动了上苍!
小时候,我很内向,也很胆小,甚至连话都不敢讲。那天,父亲发烧,病得很厉害。恰巧母亲上夜班,不在家。父亲在床上有气无力地对我说:“孩子,你去邻居家叫那个大爷来吧!”六岁的我望着痛苦满面的父亲泪如雨下:“我……不敢……”父亲又问了一遍:“你敢去吗?爸爸很难受。”我既害怕去叫人,又不忍心看着爸爸病痛的样子,哇哇大哭起来。终于,我战胜了当时内心巨大的恐惧,抹着泪水晃动着两只羊角辫向门外走去。忽然,“回来吧!”父亲叫住了我,“不用去了,爸爸没事。”十几年过去了,这一幕经常在我脑海中闪现,也许,它第一次打通了我们父女的心。
每到放寒、暑假,父亲就会带我到他的部队去。因此,我很小就有了乘坐火车的机会。忘不了,与父亲对坐在一张小小的桌子旁,谈笑风生;忘不了,窗外一排排小树匆匆“往后跑”的景象;忘不了,父亲用他不多的薪水为我买那种一袋一百个的“袖珍”窝窝头,而我总是把每个窝窝头尖上的那颗小绿豆吃掉……那种美丽的时光,如一幅画卷在我的心里定格。与父亲在营区的日子里,他教我学习、陪我玩,并学会了为我扎辫子。每次下班回到宿舍,父亲总会两只手抓着我的小辫子笑着说“开车”,或者拖着我的头把我“拎”起来,说是“拔萝卜”。吃饭时,父亲告诉我,吃豆腐小脸就会长得和豆腐一样白,我深信不疑。于是,尽管每天打的饭菜并不那么可口,我也会和父亲一起吃得津津有味。吃饱后,他又总是轻轻敲敲我的肚皮,开玩笑地说:“挑西瓜”。绿色营房里的生活很清苦,但富有幽默感的父亲陪我走过了一段快乐的时光。
遮风挡雨之父爱
父亲用行动无声地影响、熏陶着我的成长。他工作踏实,为人诚恳,每次单位民主测评几乎是全票优秀。天有不测风云,一年冬天,我的家因用电不慎意外失火。父亲火速从部队赶往家中。当他穿过层层人群,趟过消防队员喷洒的水走进我们的家时,妈妈正坐在废墟中,双手捂着脸“呜呜”地哭泣,年仅七岁的我惶恐无助。父亲望着他们辛辛苦苦操持的家顷刻间一片狼藉,掩饰着内心的悲痛平静地说:“这些旧家具早就该换新的了!”现在想起来,我仍泪如雨注……
2002年父亲转业,26年了,他把自己最宝贵的青春年华无怨无悔的奉献给了人民军队的建设事业。而恰在这一年,17岁的我接过了父亲脱下的军装。长大了的我很少再像孩提时认真地拔下父亲头上的白发,但我永远是父亲手中的风筝,飞得再高再远也飞不出他爱的掌心。每当我在部队遇到挫折时,父亲就在信中告诫我:“人生没有一帆风顺的,你是个要强的孩子,一定要继续发扬你一贯的韧劲,尽最大的责任心做每件事。别人能行的,你一定能行;别人不行的,你通过努力也一定能行!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跌倒了再站起来,大胆地往前走,只要走就会接近目标,就会走近成功和胜利。爸爸相信你!”每次放假回家之前,父亲总会说:“努力学专业课,家里不要挂念。女儿你永远是我的骄傲!我们做好吃的等你回来!”“我们等你回来”,是啊!亲人心里装载着的何尝不是女儿呢?
熏陶影响之攀登
父亲常教育我,不要把时间都花费在梳妆打扮上,平时多读点书,对提高个人修养有益处。父亲的爱潜移默化地滋润着我,成为我努力前行的动力。我是父亲亲手带出的“兵”,终于也没有辜负了“老前辈”的期望:在各级各类媒体发表文章500余篇并出版了个人散文集,荣获征文和演讲比赛等奖项20余项;2005年在“我的就业与创业梦”征文和“全国大学生军训征文”中均获得一等奖;军校学习期间担任院报《天使报》副主编;荣立三等功2次,多次荣获党建优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2016年8月荣获“山东省三八红旗手”称号。
年少的青春,未来的旅程,是您带我勇敢地看人生。
无悔的关怀,无怨的真爱,而我又能还给您几分。
父亲啊,您鼓励的后面是期盼,您严肃的后面是慈爱。
都说海水最深,比不上父亲的养育之恩。
都说蜂蜜最甜,比不上父亲的万语千言……
时光易逝,带不走的是如山父爱。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通讯员|王聪 编辑|高红岩
审核|张晓航 终审|朱代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