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经济日报》8版刊发《夏粮丰收底气足——山东“三夏”生产情况调查》,其中对夏津“盐碱地改良为米粮川”进行了报道。内容如下:
盐碱地一度被称为土地的“绝症”,土地含盐量6‰到8‰为重度盐碱地。攻克这个难题,对保障粮食稳产增产有重大助力。山东产粮区这几年在盐碱地改良上下的功夫,在今年夏收中看到了效果。
6月11日上午,在德州市夏津县新盛店镇五安庄村种粮大户王延岭50亩盐碱地改良试验麦田里,随着两台收割机轰鸣声响起,麦香混杂着秸秆的清香扑鼻而来。
今年的亩均产达到了1156.04斤,从发芽、分蘖、拔节、吐穗到收获,小麦的每个阶段都出乎王延岭意料。“与常见的小麦田不同,这片地块的盐渍化程度比较高,一下雨就容易‘泛白’。”王延岭说,他承包这地块已9年,此前小麦亩产从未达到千斤。
地处鲁西北的夏津县,盐碱地约占耕地面积的20%。新盛店镇是夏津县土地盐碱化程度相对严重的地区,王延岭的50亩地搭上了这班土壤改良的顺风车。“2013年刚流转这片土地时,干时梆梆硬,浇后白花花,种一茬赔一茬。麦子亩产不到400斤。”王延岭说,凭借种田经验,他自行改水、深松深翻、施用有机肥改良土壤……前后投入近30万元,小麦产量逐年提高,去年平均亩产达800斤,王延岭说:“如果想再往上提产量,用我的土方法是不行的,得让专家想办法。”
去年秋种前夏津县“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土壤改良技术示范项目的专家团队,开始在王延岭的50亩盐碱地上进行“改地增粮”试验:采用ETS复合微生物土壤改良技术修复土地生态系统功能。
经过近一年的垦造,这片昔日的盐碱地不仅通过改良增强了土壤肥力,而且正借助于县里统一推进的“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综合配套及水肥一体化喷灌系统建设,逐步变成一个“田成方、路成框、渠成网”的高标准农田。
“明年我要再扩大100亩进行土壤改良。”初战告捷,让王延岭决心更足了。
粮食安全党政同责,遵科学,精农艺,“书记抓粮”就是要抓关键、谋实干、破难题。夏津县委书记沙淑红表示,夏津县有着良好的农业种植基础优势,以“县乡村三级合作社+农户、农田、农技、农企”为路径,县乡村层层落实指挥田、示范田、样板田创建要求,不断夯实“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管理模式更加高效、技术措施更趋科学”的“吨半粮”创建基础,党政齐抓共管夺丰收。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通讯员|邓美平 编辑|王琳
审核|张晓航 终审|朱代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