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级书记抓粮,小麦亩产过650公斤——
山东德州:打赢“吨半粮”创建开局战
近日,在山东省德州市临邑县翟家镇1000亩“吨半粮”核心示范区,省、市、县联合专家组对现场实打实收进行测产,小麦亩产达到839.2公斤,创造德州市“吨半粮”创建小麦单产最高纪录。
德州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韩立军介绍,通过测产结果看,德州市“吨半粮”核心区产量明显提高,72万亩小麦亩产超过创建目标(650公斤/亩),具备了“吨半粮”产能,超额完成了今年30万亩耕地亩产“吨半粮”的目标。这标志着德州市“吨半粮”核心区创建实现首季“开门红”。
德州耕地面积965万亩,是全国5个整建制粮食高产创建试点市之一,全国第一个“亩产过吨粮、总产过百亿”的地级市,连续4次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
德州市委、市政府从战略高度扛牢稳产保供政治责任,在深入调研、各方论证的基础上,2021年提出了利用5年时间创建“吨半粮”市的目标。“吨半粮”就是年亩产要达到1500公斤,具体为小麦产量不低于650公斤、玉米产量不低于850公斤。“吨半粮”的创建不仅是高产的概念,更在于绿色高质高效。
创建大面积“吨半粮”,德州市推行市、县、乡、村“书记抓粮”工作机制,按照“市抓高产片、县抓核心区、镇抓示范方、村抓样板田”的要求,落实市、县、乡、村四级书记“指挥田”,一级抓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德州市委书记田卫东多次到现场指导,各级领导干部深入一线,现场办公,协调解决生产问题,把“指挥田”抓成“样板田”。“去年秋天连续下了好几天大雨,小麦播不下去。我们着急,县委书记王玉东也着急。他从乡镇调研回去后马上找农业农村部门的人开会,想办法把小麦播下去。”平原县张华镇种粮大户姜清才说。
“创高产还得靠科技。”平原土地鲁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硕士经理何石宝说。他管理的8000亩地,6月9日实测亩产755.04公斤。在“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方面,德州市实施了“六大工程”:即实施高标准农田提升工程,实现旱能浇、涝能排;实施耕地地力提升工程,推广深耕技术、秸秆还田技术、配方精准施肥等技术,提高土壤肥力;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筛选适宜当地栽培的高产优质多抗品种,保障良种供给;实施增产技术模式集成推广工程,核心区落实种、耕、播、肥、防、管“六统一”技术;实施现代农机装备提升工程,推进农机农艺融合,确保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率达100%;实施科技服务网络提升工程,确保绿色高产技术进村入户。每一个工程,有一个专家技术团队、一个行政服务团队跟踪服务。全市组织专家、技术人员开展技术指导3227次,累计开展“一喷三防”面积1750余万亩,有效防治小麦条锈病等病虫危害。
强化资金保障。市财政连续3年,每年列支1亿元,每个县市区每年配套1000万元以上专项奖励资金,推进“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在30个“吨半粮”重点镇,投资建设了区域性综合服务中心,提供“耕种收烘储售”社会化服务。市、县两级每年还分别列支200万元奖励资金,组织开展“粮王大赛”等活动,让种粮“既有收益、又有荣誉”。
培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土地规模化、服务社会化,提高生产效率。全市已发展党支部领办合作社4353个、家庭农场8002个、种粮大户4466个,规模种粮面积达到67%。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4435家,建成集生产服务、仓储、烘干等功能于一体的为民服务中心68处,形成全托管、半托管、菜单托管等服务模式,构建起覆盖产前、产中、产后的“吨半粮”服务体系,全市80%以上粮田实现社会化服务。
人努力,天帮忙。“今年的气候5年不遇。春天没有倒春寒;早期没有过度高温,底墒充足;后期没有干热风,没有倒伏损失。”在平原县参加测产的德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与种业中心推广研究员李令伟说。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农民日报记者|吕兵兵 赵炜 德报记者|宋延涛
编辑|张晓航
审核|张晓航 终审|朱代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