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 | 胡瑞祥:书海雅韵

书 海 雅 韵

胡瑞祥

可能是受父辈影响,我从小对藏书感兴趣。参加工作以后,一旦口袋里有点碎银子,就想送到书摊儿上去,此“陋习”竟乐此不疲,一生未改。 退休以后,偶到古玩市场浏览,每逢看到有清代古籍在古玩摊上,必然蹲下来翻阅。经过时日熏陶,我发现,明清以降之古籍,大致分为四种,一曰官刻本,是由官方正式发行的,样式正规,装帧大气,质量上乘;二曰家刻本,多为官宦者,在仕途中通过搜罗比较,加上自己的勘误修订,再请人制版印刷,专供自家子弟学习所用。这样的书籍虽比不上官刻本大气,但是,谬误少,实用价值高。纸张虽然不一定比官刻本好,但是,一定要厚实、柔韧、耐用。处处体现着对后世子孙的殷殷之情;三曰棚刻本,即专门翻印出来,在市场出售的,大概相当于现在的盗版书。印刷质量及所用纸张皆差异;四曰手写本,是有心之士择优秀文章而自己将其抄录下来,用绵纸折成绳状,装订成册的,称为毛装。这都是孤本书,价值较高。一次游于市场,发现一套“四书”比一般棚刻本要厚一倍多,遂讨了回来,打开书匣,从序言开始仔细阅读。读罢序言,激动之情已溢于言表!觉得自己真的是捡漏了。这是一套王赓言的家刻本。兴致所至,又打开电脑,看有没有王赓言的人物介绍。百度一下,居然还真有:王赓言,清乾隆五十八年进士……曾在京及江西等地为官,官声甚佳。他在各地为官之暇,注意从宋、明刻本中搜寻佳者,致仕回到原籍山东诸城,遂将各佳本中的上乘收集整理,又专门对四书中的疑难文句加以注释,另成一册,请技艺高超者刻板印刷,供王家子侄辈学习。此书不会印制太多,存世更为稀少。我把它当作家刻本之标本保存起来了。

有了这番经历,更勾起我收藏的兴趣。也是机缘巧合,不久,又发现一套品相相当好的官版四书。价格稍高,我又爱不释手,买卖双方各让一步,我不还价了,但是,要求卖家拿一本其他书赠我。成交之后,我从卖家摊上的众多书册中,看到一本属名“德稜额”的毛装册子。经验告诉我,这个属名,肯定不是汉族人,册子的品相,带有明显百年有余的苍桑感,这肯定是清代满、蒙人的作品。征得卖家同意,遂把它作为赠品,果断地拿在手里了。

经查阅相关资料得知,德稜额,吉林满族人,出身于官宦之家。清道光十五年(1835)乙未科三甲进士。他们这一科进士,绝大多数被分配到各省担任知县。德稜额是直接分配到山东德平还是由外地转任,不是咱们考证的重点,重点是通过这本毛装册子,可以见证德稜额关心德平县(1956年撤县设镇)教育的这一德政、善举。

这本由德稜额亲手撰写并称之为“字学便览”的册子。成书时间为道光二十四年(1844)。从德稜额自己撰写的序言中可以了解到,德稜额与同时期的书法家何绍基(字子贞)很亲近,称子贞为世兄。并且说道,子贞世兄编写了一本“正字略定”,为京城学子提供了学习的工具书,内容很详实、很全面。可是,在我们这里却很难见到。如果到京城搜求,路又远而且价格又昂贵,乡下学子们负担也有困难,还不一定能买得到。有鉴于此,德稜额自己下决心,根据记忆,在何子贞编印的那本“正字略定”的基础上,再给予增删、完善,为德平学子重新编写了一本类似字帖和辞典相结合的工具书。德稜额在序言里强调说,我这样做可不是剽窃子贞兄的成果,而是为了解决德平学子没有工具书的燃眉之急,才想到这个没有办法的办法。如果有一天,子贞世兄见到了我编撰的这本书,可千万不要责怪啊!

这本册子的内容,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序言。第二部分是学子在撰写文章时必须注意的禁忌。特别强调了有清以来先帝名讳。由此可见,作为父母官的德稜额,对学子的关爱之情。第三部分是从一画到二十八画,常用字的写法及字义解释。全册文字以工笔正楷书写,字里行间,可以看到德稜额力透纸背的书法功底及强烈的责任心。

据德平县志记载,德稜额在德平任知县期间,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在德平建有讲堂、书斋、碑厦,并取名为“白麟书院”。德稜额为德平县的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得到当地百姓的广泛赞誉。德稜额撰写的这本册子,当是在白麟书院落成后付梓的原始样书。

这本小册子到现在,已经跨越了近一百八十个春秋。斗转星移,世代更迭,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事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当年的白麟书院早已被现代化的教学楼所替代。但是,由德稜额所命名的“白麟”二字仍然沿用,只不过是把“书院”改为小学或中学而已。而象征着德平教育事业昌盛不衰的“白麟”二字,却永远留驻在德平人民的心中。

这两本书,又成为我的官刻本和毛装手写本的标本,珍藏起来了。

我一生喜欢在书海里徜徉,从读书与实践的结合中知更替,明兴衰,长知识,重廉耻,定方向,除忧烦,其乐可谓无穷尽也。



作者简介

胡瑞祥,山东临清人,1946年出生,党员,大学文化。曾供职于德州机床厂,后任地市直机关干部,2007年退休。热爱乡土文学,有诗歌、散文等在省市报刊及中国乡村等平台上发表。现为德州市作协会员。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 | 李玉友

审核 | 冯光华  终审 | 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