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故事|马玉凤:奶奶的妙招

奶奶的妙招

□马玉凤

俗话说得好:“春耕不好坏一年,教子不好坏一生。”现在的家庭,不愁吃穿,教育孩子却成了棘手的问题。宝爸宝妈们,天天为教育孩子的事操心烦忧。

回想起我的童年时光,奶奶对我们的隔代教育,颇有妙招,令人佩服!

妙招之一:言传身教。奶奶热心肠、爱帮助人,在我们村里众所周知。她也常常教育我们要懂礼貌、有爱心,力所能及的去帮助别人。听奶奶讲,上世纪50年代末的那段困难时期,村里人家家户户为吃饭发愁,年轻的奶奶和年幼的爸爸,得益于家中的十几棵枣树,勉强维持着。当她听说村里苑奶奶已经好几天没有吃过东西了,连忙抱柴烧火,煮了一海碗还没长成个的青枣(已经等不及成熟),给老太太送了去,苑奶奶接过枣,狼吞虎咽,连枣核都没吐,一口气吃完。然后,“扑通”一声跪在奶奶面前,激动地说:“他婶子,我一辈子也忘不了你的大恩大德呀!”奶奶赶紧把她搀起。后来又给她多次送过煮枣,使苑奶奶熬过了那段艰难的日子。可别小瞧那一碗碗青枣,那是奶奶母子唯一的果腹之食。

到我出生的60年代,人们的生活状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吃饱饭已不成问题。记得我五六岁的时候,一天,一大早奶奶就掏坛子、搜鸡窝,凑了二十几个鸡蛋,盛在大碗中,领着我给一个非亲非故的王嫂子送去。原来,这个丈夫有残疾的嫂子,前几天生下了她的第七个孩子。当奶奶把鸡蛋放到嫂子家的桌子上时,又上演了一幕叩头跪拜的感人之戏,嫂子哽咽着说:“三奶奶,这是我这个月子里,看到的仅有的一碗鸡蛋啊"。奶奶连忙安慰她:“月子里,可不能掉眼泪,安心养着,孩子们可都指望着你呢!″那摧人泪下的场面,我至今难以忘记。

70年代的一个冬天,我们村要办橡胶厂,从沈阳请来一个技术员,这个中年男人,带着他的妻儿老母六七口人,住到了离我们家不远的一处闲院里。初来乍到,自然是缺东少西的,奶奶的同情心又开始泛滥。有一天,我刚放学踏入家门,奶奶就招呼我让我帮忙。原来是她听说沈阳的一家人做饭只有一口小锅,非常不方便,就在我们家院里的锅头上揭下来一口七印锅。送锅就送锅吧,还在锅里放上许多地瓜和萝卜,太沉,她自己搬不动,让我帮着抬过去。我忙着写作业不愿去,就问奶奶:"给咱们村的人送东西还有情可原,咱和沈阳的人又不认识,干嘛给他们家送去?”奶奶说:“人家拖家带口这么远来到咱这里,怪不容易的,咱们能帮的就帮帮吧!”“人家是来挣钱的,怎么不容易呢?”“他们刚来,有钱也不知道上哪买去呀!”我无语,只好乖乖的帮奶奶抬着铁锅送了过去。虽然累得气喘吁吁,衣服上还蹭上许多锅灰,但听到那个老太太操着东北口音的连声致谢,我心中又涌起一股″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惬意。

像这样乐于助人的善事,我奶奶还做过无数次。曾无微不至的照顾生病的插队女知青;让乡里来我村教授技术的女干部到我们家吃住;快80岁的时候还拄着拐杖、步履蹒跚的买了东西看望村里的老妯娌……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奶奶把热情、善良的种子,通过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埋进我们姐弟六个的心里,并生根、发芽、开花,让我们都成为正直、有爱心的人,而且这神圣的种子代代相传,已经种到第五代人的心灵里。

奶奶的妙招之二:苦肉之计。小时候的我们,难免会调皮捣蛋不懂事,可是,奶奶从未打骂过我们。比如,每年的夏秋两季,街上有卖时令水果的,奶奶总是多买一些,让我们吃个够,然后郑重其事地告诉我们:“现在吃够了,往后就不能再买了。咱家的日子也不富裕,要细水长流的过。”可是小孩子的欲望不像闸门,说关就能关上,再看到稀罕的食物和玩具,还是忍不住要索求。大点的孩子小声央告,小点的孩子哭闹不止,奶奶说服不了,就使出了她的杀手锏——去跳湾。“我不活着了,太累心了,你们爱跟谁闹就跟谁闹吧!我不管了。”说着,就迈开她那半裹过的小脚,气呼呼的向南边的大湾奔去。我们一看就吓坏了,纷纷跑上前去,扯衣服、拽胳膊,抱大腿,连哭带喊:“奶奶,你别跳湾,我们听您的话,什么也不要了……”哭得声嘶力竭,喊得情真意切。奶奶在我们的哭喊声中、包围之下,还在奋力挣扎,惹得我们涕泗横流、愈加悲凄。十几分钟之后,奶奶才唉声叹气地说:“要不是可怜你们往后的日子不好过,我真不活着了。都别哭了,回家。"擦干我们脸上的泪,拍拍我们身上的土,领着我们往家走。我们悬着心终于放下,像被赦免的囚犯,转悲为喜。至少有半年不敢再惹奶奶生气。

这样的“剧目”,在以后的日子里,还上演过多次,每一次奶奶都演得那么入戏,我们的哭喊依然发自肺腑,每一次都觉得奶奶真要跳湾,我们要拼了命的阻止,生怕失去这个疼我们、爱我们的亲人。细想一下,奶奶这么做,也属无奈之举。打我们,她舍不得;骂人的事,她不能做。要教育好我们,只能打感情牌。奶奶这个教孙妙招,是构建在她对我们体贴入微的关爱和掏心掏肺的付出之上的,所以才运用的得心应手,奶奶和我们之间那种深厚的祖孙之情,才是让我们懂事听话的至胜法宝。

我的奶奶,只是一个平凡的农村妇女,可是,她那博爱的胸怀,火一样的热情,赢得了乡亲们发自内心的敬重。那一年,奶奶做手术,取出一个重达三斤的良性肿瘤,出院后,来看望的邻里乡亲络绎不绝,正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我们在感慨的同时,不知不觉的把奶奶当成了我们学习的榜样!

如今,奶奶离开我们已经12年了,她的音容笑貌,仿佛还在我们面前。她根植在我们心中的真善美,已经结出丰硕的果实。奶奶,我们永远怀念您,愿天堂里的您,一切安好!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