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陵朱集镇:出门见美景 美德入心间

“这些画真漂亮!”最近,乐陵朱集镇王双志村村民高秀云出门,总忍不住往墙上多看几眼,墙上有枣林、河流、农家等自然风貌,也有纳鞋底、打夯、春耕等朱集乡土人情、村规民约、诗歌谚语,还有“新时代、新思想、新目标、新征程”……

“从村东头到村西头,这条街变成了‘文化长廊。”谈起墙上的画,村民无不称赞。

今年70岁的卢万华是绘画者之一,他也是枣乡农民画室学员。5月以来,他和其他学员在王双志、前周、后周等村墙面绘制农民画107幅,主要围绕“喜迎党的二十大”“乡村振兴”等主题精心构思,融入枣乡生活、农旅研学等当地特色元素,着力打造乡村文化长廊,让乡村阵地美起来、农民品牌亮起来、枣林元素秀起来。

“这些墙绘让村子更清爽、更有内涵,同时也营造了更加文明和谐的乡风。”王双志村村民吴凤荣这样说。

朱集镇以“美德、美景”为抓手,在美德健康融入百姓生活上做出示范,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开展“双美”创建,实现人在景中、德在心中的文明幸福新图景。

来到朱集镇绕不开的景点就是千年枣林,这里打造枣林间作,通过在枣树下大面积种植油菜,每到春季春暖花开,枣树下整片油菜花盛开,金黄色染尽田野,汇成金色的海洋,成了市民寻觅芳踪的“网红打卡地”。

“出门见绿植,出村入游园,是朱集镇文旅特色小镇建设推向深入的一个目标。”朱集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杨彦霞说,按照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的建设标准,以农村人居环境提升行动为抓手,标本兼治,先后清理垃圾堆(带)300处、坑塘30个、残垣断壁165处,整治乱搭乱建26处、空心院落16个,实现了107个自然村道路硬化、绿化,朱集镇人居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4月16日,乐陵首家露营基地——“嗨客”露营在百枣园正式营业,吸引了众多以家庭为主的自驾团队,搭帐篷、做游戏、观繁星、看电影……丰富多样的露天活动给人们提供亲近大自然的机会。

不仅如此,枣博园的千年古树、王双志村的母子树景观、望海亭、冀鲁边湿地公园、前周村的福寿广场、百枣园的百种枣树、结义园的枣王树……这些景观、古树都得到很好保护,成为乡村旅游的网红“打卡地”。

“天然去雕饰、雕饰近天然。”如今的朱集镇,俨然一个“不要门票的大景区”,已形成村中有林、林中有园,人绕林行、林园辉映的美丽景色。

“以前,在脏乱差的环境中,群众眼中无光、心中无望,现在,生活在景区般的村庄里,群众脸上笑了、心里乐了,从外到内都美起来了,自然而然地养成了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如今,很多朱集镇的基层干部感慨,建设特色小镇带来的最大转变要数群众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朱集镇坚持“外在美”与“内涵美”并重,在提升乡村功能、彰显乡村韵味的同时,注重提升乡村治理能力,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升村民文明素养,让特色小镇既有美丽之形、又有文化之魂。

“闲了可以坐在广场上聊聊天,在公园里赏赏景、散散步,还可以在枣乡书画院里画画农民画,到小镇老年大学里学学文艺课,有趣的事情可真多啊……”在朱集镇王双志村的枣乡书画院,小王村农民画爱好者王保树一边学习农民画,一边感叹。

枣博物馆、乡村展览馆、农民书画院、镇老年大学……一间间利用闲置房屋建成的“文化馆”,让农村千百年形成的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等各类文化绵延传承、滋养人心。

“通过在农村广泛开展‘枣林自然课堂’‘朱集之声’‘老枣树下讲故事’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群众崇德向善、孝亲睦邻,推动新时代文明新风尚在枣林大地蔚然成风。”朱集镇人大主席吴霞说。

截至目前,朱集镇开展农民画、泥塑、剪纸、广场舞等文化活动136期,覆盖群众1.8万人(次),朱集还把自治、法治、德治有机融合起来,在107个自然村普遍组建村民理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各种群众性自治组织,建立村规民约,让农村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朱集镇将始终坚持内外兼修、软硬并举,以形促神、以神塑形,让特色小镇之形长久发光、让特色小镇之神融入血脉,实现内外皆美、形神兼备,实现了生态美、生产美、乡风美的有机统一。”朱集镇党委书记孙玉贵说。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于春芝 通讯员|孙梦琪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