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有一片星辰大海
天衢新区创业环境怎么样?和天衢新区有过真正接触的人会告诉你,快来吧,现在的天衢新区就是一片幅员辽阔、生机勃勃的“星辰大海”。
不拘一格引人才
一如既往强人才
在6月22日召开的全省科技创新大会上,德州9个项目获省科技进步奖,其中天衢新区3个项目位列其中,获奖数量占全市三分之一。
好消息还不止这一个,前段时间公示的2021年度德州市科技奖中,天衢新区21项成果获德州市科技进步奖,获奖层次和数量均创历年新高。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科技创新说到底是人的智慧,是人才铸就的根与魂成就了天衢新区科技创新发展的加速度。”区领导刘学武坦言,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顶层谋划是引擎。我区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加强谋划引领,不拘一格“引”人才,一如既往“强”人才,全方位支持、帮助人才,千方百计造就、成就人才。
不拘一格“引”人才。坚持“一把手”抓“第一资源”,天衢新区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瞄准京津冀等重点区域,常态化、固定化、精准化开展大学生招聘,并精准制定引才路线,定期分产业、分行业组织用人单位赴高校开展“名校直通车”“百企校园行”等活动。
一如既往“强”人才。天衢新区坚决摒弃传统守旧的思维观念,一方面为人才“接好轨”,精准对接供需平台,不断提高人才与发展的匹配度,积极建立校企合作育才机制,指导在德高校(含职业院校)调整设置主导产业急需紧缺专业,为产业发展储备专业人才;鼓励引导在德高校通过定向委培、冠名合作等方式,为当地企业定向培养人才。另一方面努力探索为人才“破好障”,用足用好上级政策,坚持以“才”为核,以“用”为本,打破体制内人才流通使用的壁垒,对事业单位博士研究生和急需紧缺高层次青年人才,首次聘用时使用特设岗位等,同时不断完善人才评价体系,构建体现知识、技术、能力的收益分配机制,最大限度激发人才活力。
如今,“抓人才就是抓发展、管行业就要管人才”成为全区上下的普遍共识。“人才是产业发展的最大需求侧,产业发展需要什么人才,政策就聚焦什么人才。”刘学武表示,下一步,我区将以政策之“准”促人才之聚、助产业之兴,在摸清产业发展需求情况的基础上,针对现实所需,突出政策精准引领和关键补位,不断推动各类人才从引进到吸引的转变。
创业发展高平台
投资置业低成本
如果说创造性高科技人才是未来的“星辰大海”,那么,好的区域人才环境则是驶向大海的“蓝色空间号”飞船。
在天衢新区,中元科技创新创业园就是其中的典范。
沿东方红路一路向东,就来到了这座号称产城融合体、智造产业区的中元科技创新创业园。现在的它俨然成了一个人才“强磁场”——突出用才于“企”、聚才于“园”,最近几年,园区建成了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吸引了各类高层次人才30余人,其中包括9位博士(后)企业家。
赵冰是上海复旦大学的博士生导师,去年他带领团队来到中元科技创新创业园,主要研发基于人类器官技术的新一代疾病诊疗和再生医学产品。“现在回头看,觉得自己的选择是很明智的。”赵冰说,这里浓厚的创业氛围、强劲的扶持力度,让他信心倍增。
集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于一体,作为全生态的创新创业创造基地——中元科技创新创业园由德州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独立运营。2019年,中心建成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021年,中心荣获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和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称号。
一流人才,需要一流土壤。很多企业家对中元科技创新创业园的评价是“创业发展‘高’平台,投资置业‘低’成本”。
说它“高”,这两年创业园积极引进高端人才、科技项目,经常是一个高科技企业链接着另一个高科技企业;各种企业家茶话会上谈论的往往是各种高新项目的构想和新技术的发展前景。
谈到“低”,创业园集中、统一采购第三方服务,提供给园区企业免费使用。天川精准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其中受益者,公司负责人樊晋宇回想起发展初期直感慨:“公司擅长高端细胞产品研发,但供应链管理、法务等方面存在短板。创业园对我们企业实施代运营模式,其管理团队担任公司总经理、财务、人事总监,无偿提供服务,直到企业建立完善体系。”
“园区共引进科技型项目573个,其中47个孵化成功完成产业转化,有24个项目获得国家和省部级认定支持。”德州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董事长毛福杰表示,他们会不断激发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将人才“第一资源”转化为企业快速发展的“第一动力”。
安居乐业聚人心
产才融合创未来
如何对待人才,是一方发展安身立命之本。比起一拥而上抢人才,天衢新区难能可贵的是一如既往爱人才,为人才提供相关的工作机会、生活环境、事业平台、发展前景、公共服务等。
6月29日,在英才家园项目现场,塔吊高耸林立,大型工程机械巨臂挥舞,一座集智聚力的高端人才家园正抓紧建设。对留住高层次人才,天衢新区拿出了满满的诚意:这个寄托着人才“安居梦”的项目落在了天衢新区核心区域,位于4A级景区减河生态湿地公园东岸,周边更有东城小学、东城中学等名校环绕。
英才家园只是天衢新区对人才“诚意”的一部分。为办好引才、留才“关键小事”,天衢新区积极探索着、努力着。
在中元科技创新创业园对面,具有“三叶草”标志的人才创新园项目已见雏形。项目建筑面积37.43万平方米,总投资约18亿元,囊括了综合服务办公区、独立研究院、专家公寓、创业孵化区4个区域,分3期施工建设。“整个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公共研发、公共检测、人才服务、专家公寓、基金服务、学术交流、商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旨在为高端人才和科研项目提供全方位服务。同时与中元科创园形成配套,两个园区优势互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创新创业社区。”德州人才发展集团园区运营部部长李光彬介绍。
这还不够,较之物质奖励,价值认同、情感共鸣更能打动人心。山东有研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自2019年从北京西城区迁至德州天衢新区后,200名掌握核心技术的骨干员工,3年内没有一人流失。
这是怎么做到的?该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刘斌解答了记者心中的疑团:“落户天衢新区后,北京公司产业及人员整体搬迁过来,难度很大。为此,我们做了大量动员工作,在子女教育、薪酬、住房、医疗保障等方面给予了全方位支持,让他们不仅留得住,而且待得好。”天衢新区“大手笔”让企业留人的底气更足了。
对此,单晶制造部重掺车间主任李英涛深有感触。“一开始,确实顾虑很多。比如环境是否适应;周末回京,增加交通成本等等。”令李英涛意外的是,现在有员工配套住宅、上下班班车,回京车票还能报销,就连子女入学也全都解决了,“未来,核心员工还可能持股,这更让大家有干劲儿了。”如今,李英涛一家三口都在德州扎了根。
有力的人才保障让山东有研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发展蹄疾步稳——去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7.8亿元,利润1.8亿元。预计今年销售收入可达10亿元,利润3亿元。
以产留才,打造人才“孵化地”;以才兴产,形成人才“能量场”;产才融合,放大人才“场效应”。随着天衢新区加速布局形成星罗棋布、众星拱月的人才留用新格局,以平台载体吸引要素聚合,以要素聚合催生创新裂变,人才成就事业的舞台越来越宽广。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编辑|钟伟 刘潇 通讯员|赵庆川 张剑 韩哲
审核|杨永峰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