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云县委党校:淬炼新时代高素质“领航雁”

干部是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领航雁”。今年以来,庆云县委党校积极发挥阵地熔炉作用,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建强干部培训主阵地,拓展培训学习大课堂,立足三个“来”,推进干部思想观念大破冰、能力素质大提升。

专家“请进来”。庆云党校按照“高校+党校+党员”的工作思路,借师办学、借智办学,打造“全方位、立体化”师资队伍。一是依托省委党校“2+1”牵手计划和省委组织部名师库等优势平台资源,积极对接邀请省市委党校专家教授进行专题授课,高端助力教职员工素质能力大提升。二是在用好自身资源的前提下,积极对接山东农业大学、德州学院等高校,充分利用高校在学术影响和学科建设等方面的优势,有效解决自身师资力量薄弱、学科分类不全以及基层党员对培训内容多元化需求的问题。仅2022年上半年,共邀请4名省市委党校教师、2名高校教师来庆云党校授课。三是邀请“土专家”,组建接地气的“客座讲师团”。发挥好基层党组织书记、劳模精英、致富带头人等乡土人才的引领作用。开办“农村党组织书记大讲堂”,每期的农村党组织书记培训班,至少安排3名党组织书记进行授课,让“书记讲给书记听,书记跟着书记学”,大大提升了广大农村党员的能力素质。

学员“动起来”。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一言堂”式的教学,普遍存在冗长、枯燥、互动性差的弊端,教师讲着累、学员听着烦,庆云党校下大气力彻底改变陈旧教学模式,全力打造高效课堂、实用课堂。一是在教学中采用“理论讲授+经验交流”“课堂教学+理论体验”“县内学习+县外拓展”等形式,切实提高教学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行案例式、启发式、体验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真正让教学触及灵魂,不断提高党员干部适应新时代、实现新目标、落实新部署的能力。二是充分凝聚学员智慧,从每期的学员中遴选优秀学员充实到课题调研组,坚持“骨干带动,团队攻坚”,到基层解剖“麻雀”,时刻紧跟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聚焦县委打好“五大战役”决策部署和乡村振兴、双招双引等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开展调研论证,做到既为县委提供高质量的决策依据,又帮助群众排忧解难,切实把调查研究转变为联系群众、为民服务的生动实践。三是创新教学模式,让学员走上讲台讲“微党课”。构建起了学员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新平台。创新的“微党课”,制作人、讲课人、听课人、评课人都是学员自己。选题来源于各自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把党员干部亮身份、做表率、悟思想的实践作为微课堂的鲜活素材,用5-15分钟的时间,完成一事、一思、一议、一课。微党课时间短、形式活、接地气、感染力强。学员由‘我听讲’变为‘我要讲’,增强了学员主体意识,提高了学习效果。四是着力打造“行走中的党课”,充分利用革命遗址、纪念场馆等红色资源,将“党课”从室内转移到室外,通过瞻实物、观影像、听讲解、看介绍,切实增强党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教师“走下来”。为了让教师的讲授更接地气,切实提升培训的效果,庆云党校提出“走下讲台换身份,走出党校搞培训”的新思路。一是教师走下讲台到学员中去,实现由教员到“学员”的转变。培训期间,采取召开座谈会、经验交流会、典型村党支部书记现身说法等形式,面对面交流经验体会,既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提升培训效果,又便于教师了解学员动态与需求,获取第一手资料,实现“二次备课”。二是教师走下讲台到群众中去,实现由教员到“宣传员”的转变。选派骨干教师成立“理论政策志愿服务队”,定期到基层一线巡回讲党课,把田间地头、企业车间等打造成讲党课的主阵地。截至目前,全县9个乡镇(街道)全部实现理论宣讲全覆盖。三是教师走下讲台到调研基地去,实现由教员到“调研员”的转变。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群众实际需要出发,推动课题调研向生产一线延伸、向民生实事延伸。创新实施党校教师帮包社区(村)党支部联系点制度。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找准找实为民服务突破口。通过与普通党员一起过组织生活、参加主题党日、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听取意见建议,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汇总好民情民意问题上报相关单位,及时快速解决问题,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通讯员|王凡存 高杰 编辑|王琳
审核|张晓航 终审|朱代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