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女寺古镇与运河水利工程
□刘婉哲 王宪贞
德州是京杭大运河山东段的第一站,大运河从德州市区及武城、夏津境内穿过。自1272年忽必烈定都大都(北京)后,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德州被列为四大漕运码头之一。交通的便利造就了德州的繁华,当年这里曾是樯桅船影,商铺林立,游人如织,有着“纤夫号子传十里,漫河船只舟如梭”的运河盛景。
《四女寺水利枢纽》 王宪贞 作
四女寺千年古镇
水利枢纽工程美名远扬
德州近郊的四女寺镇就是这运河盛景中一个千古佳话流传至今的名镇。相传西汉景帝时,四女寺名为安乐镇,镇上有位姓傅的员外,饶有财产而乐善好施。傅老员外年已五十,膝下育有四女,皆姿色出众,聪颖过人。四女都是至孝之人,个个立下侍奉双亲终身不嫁之念。老人无奈,为不误女儿们终身大事,令四女每人栽种一棵槐树,并言明谁的槐树死了就得出嫁。四个女儿都想让姊妹外嫁而自己留下侍亲,所以背地里就往其他姊妹的槐树上浇开水,以期别人的槐树能被烫死。谁知槐树灌浇热水后却越浇越旺,结果四女皆未出嫁,早晚祷祝父母长寿,侍奉双亲二十年如一日。后传说傅家全家成仙而去,此镇遂易名为四女槐。隋开永济渠,为鲁北重镇修四女祠,因是礼仪之邦,“祠”和“寺”谐音,四女寺古镇就和运河联系到一起流传至今。
在明清时期,位于德州段武城县的千年古镇四女寺镇就是运河重镇。如今,这里遗存的四女寺水利枢纽工程享有“北方都江堰”的美誉。
四女寺减河也叫南支河。明永乐九年(1411)挑挖。上口自四女寺东流经九龙庙村(原屯氏河故渎)入公元前602年(周定王五年)流经德州的老黄河故道,称南支河,功能是降低汛期洪水对运河的压力。河长6公里,开挖时有3公里的纵横交错的沟渠,2公里是原古道,1公里是平地;经九龙庙入老黄河,东北行至果子李村,又转向东北至李小吴村出境,出境后循经吴桥、宁津、乐陵、庆云,由无棣入海。全程长228.5公里,德州区域内31.1公里。
永乐九年(1411)至清初300余年间,河道“淤塞已平”。康熙四十二年(1703)、雍正十二年(1734)、乾隆二十五年(1760)、乾隆三十六年(1771)、嘉庆十年(1805)虽多次疏浚,清淤河道,至清朝末年该河淤塞为废河,不能泄洪减灾。
新中国成立后,为加强南运河的防洪能力,扩大治理,1955年、1957年,先后两次疏浚和扩大治理,在原减河开口处,牛角峪西边修建12孔电动节制闸,以控洪水泛滥。与此同时修建航运的船闸,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修水力发电站。由于水量不足,装机容量计算不准确,没能发电,废除拆掉。经历1963年特大洪水,分减运河洪水流量1180立方米/秒。1971年,德州、聊城两地区又开挖了漳卫新河(岔河)。又在原闸口北边修建了新的12孔电动节制闸,漳卫新河又称德惠新河,流经吴桥、惠民、无棣入海。1972年又疏浚拓宽,减洪量为1500立方来/秒,排涝量400立方米/秒。
宏伟壮观的四女寺水利枢纽(资料图) 。 记者 刘振兴 摄
四女寺水利枢纽工程是大运河上重要的节点,时至今日依旧发挥着灌溉、泄洪、排涝的作用。
引黄济津
“倒虹吸”工程解难题
在四女寺水利枢纽下游、岔河左堤,矗立着一座“引黄济津潘庄线路倒虹吸工程”纪念碑,背面附有工程简介,左侧标示输水线路,右侧为倒虹吸工程平面布置图。这座全长1429米、设计过水能力80立方米/秒的倒虹吸箱涵,见证了一代德州水利人的责任和担当。
2009年,年需水量7亿立方米以上的天津市出现供水危机,其主要水源——滦河、潘家口水库水量严重不足,预计2010年将缺水3. 7亿立方米。为确保天津城市供水安全,国务院决定在南水北调中线通水前开辟引黄济津新线路,于2010年实施引黄济津应急调水。
漳卫河是海河流域五大支流河道之一,也是山东与河北的界河,其在德州境内四女寺枢纽以上为卫运河,以下一分为三,自南向北依次为减河、岔河、南运河。而南运河是连接德州、天津的唯一河道,也是引黄济津输水的必经之路,但此河自上世纪70年代断航以后就成了一条“死河”。如何让黄河水“跨”过减河、岔河,顺利进入南运河,成为一个难题。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市水利局负责同志带领设计团队吃住在工地三天三夜,徒步踏勘线路,定点位置走向。经反复比选,最终确定:扩挖改造头屯干渠,东线垫高,西线挖浅,实现水的自流,潘庄引黄干渠引水入马颊河后,通过旧城河、头屯干渠双线供水入六五河,在牛角峪闸上、六五河左堤新建倒虹吸涵洞,一次性穿越利民河、利民河东支、利民河北支、减河、岔河5条河道,至岔河左堤外,再通过新开挖366米明渠,连接南运河,形成一座“水上立交”。其中,穿漳卫河“倒虹吸”无疑是这个线路的“点睛之作”,也是标志性工程。按照设计,“倒虹吸”起点位于六五河左堤牛角峪闸上游200米,终点为岔河左堤出口,全长1429米,可以并行6部中巴车。这是德州史上规模最大的“倒虹吸”工程。
2009年下半年,国家防总、水利部海委、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黄河河务局等单位,先后7次到德州进行实地考察,对该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给予了充分肯定。2010年4月1日,由德州市水利勘察设计研究院编制的《天津市引黄济津潘庄线路应急输水工程实施方案》通过水利部水规总院审查。5月17日,水利部正式批复引黄济津潘庄应急输水线路,批复总投资4.24亿元,其中德州段工程投资2.7亿元,全部由国家和天津市投资。经过4个多月的紧张施工,当年10月工程全部完工。
2010年10月22日10时,引黄济津潘庄线路应急调水工程通水仪式在德州举行。当通水闸门启动,黄河水以80立方米/秒的速度奔涌而出,在经过392公里的“长途跋涉”后,到达天津市九宣闸,缓解了天津市的缺水之急。引黄济津工程的竣工通水,创造了当年设计、当年开工、当年竣工、当年受益的建设奇迹。
千年运河再现活水
德州大水网初步形成
运河通水之日,德州市民纷纷驻足沿河两岸。一位70多岁的老人,看着这条沉寂了几十年的“死河”又焕发了新的生机,不禁感慨地说:“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能看到运河水!”
穿减河、岔河的“倒虹吸”工程,经新开挖的366米明渠,连接南运河。记者 刘振兴 摄
为确保调水工作顺利进行,德州市加强管理,科学调度,克服高水位、大流量引水和跨越冰期引水等困难,自2010年10月22日始,至2011年4月11日止,共引调黄河水11.84亿立方米,漳卫新河“倒虹吸”过水7.13亿立方米,圆满完成天津市受水“确保4亿方,力争5亿方”的调水任务。
“2010引黄济津工程”的实施,不仅实现了“以水为纽带”,增进了德州与天津的联系,使两市的战略合作迈上了新层次,更通过南运河每年向天津供水超过8亿立方米,水资源配置能力得到质的提升,德州大水网体系借此初步形成,德州的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成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程,奠定了新时代新德州的生态基础。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