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蒙蒙亮,禹城市房寺镇于王村村民于少芹起身穿上绿马甲,戴上白手套,拿着铁锹扫帚来到村街,开始了一天的路面清扫工作。说起这个工作,于少芹格外珍惜:“年纪大了,重的体力活干不了,多亏了政府给找了个保洁员的营生,活不重,一年能给5000多块钱,吃喝不成问题了。”今年57岁的于少芹年轻时在外打工落下病根,干不了重活,妻子常年卧病在床,老两口仅靠6亩地过日子,一筹莫展之际,村里给他带来了好消息,将他选聘为公益性乡村保洁员,每月也算有了份固定收入。“生活有保障了,我这心里也有了底,咱也不能辜负了政府,一定得把这活儿干好。”心里装了事儿,于少芹没事就上街走走,捡捡塑料袋、纸盒子,街道干净了,心里也美滋滋地。
实施城乡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行动是德州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集成改革试点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是积极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长期失业人员,着力提高城乡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推动实现共同富裕。”谈及工作初衷,德州市人社局副局长尚键说。
截至8月2日,全市已开发城乡公益性岗位31626个,完成省定年度任务的125%;已上岗人员28140人,完成年度任务的111.23%,取得一定阶段性成效。
“城乡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就业困难人员,是稳就业保就业、兜牢民生底线的重要措施。”尚键介绍说,乡村公益性岗位主要安置脱贫享受政策人口(含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对象)、农村低收入人口、农村残疾人、农村大龄人员(45至65周岁),城镇公益性岗位主要安置城镇零就业家庭人员、城镇大龄失业人员(女性45周岁以上、男性55周岁以上至法定退休年龄)等6类人员,“前期,我们进行了全面摸底排查,建立了动态更新的人员库和岗位库,确保按需设岗、精准匹配。”
武城县甲马营镇花园屯村村民陈秀霞的岗位便是其中的典型。今年还不到40岁的她,因为要照顾3个孩子,不能外出打工,属于农村低收入人口。在乡镇的帮助下,她成了村里的一名乡村记忆馆管护员。每天工作1小时、每月收入600元,这份工作,是根据她的实际情况专门设置的。
通过公岗扩容提质,为基层及时补充了大批服务力量,有效改善了乡村环境整治、卫生防疫等工作面貌,在消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同时,进一步破解了农村公共服务力量薄弱、服务供给不足等长期问题,达到了帮扶农民就业与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的双赢效果。今年全市开发的公共服务类乡村公岗占全部乡村公岗的近半数,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垃圾乱倒、柴堆乱放等问题得到明显治理,受到群众广泛认可。夏津县开发养老护理岗,为农村五保户、孤寡老人、残疾人等提供卫生打扫、日常生活照料等服务,有效提升了老弱病残人员的生活质量。此外,德州还创新设立快递进村特色公岗,进一步破解快递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难题,让村民和城里人一样在家可网购、收快递,使基层群众通过开发公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满意度。
发挥公益性岗位在乡村振兴工作中的“生力军”和“催化剂”作用,支持各县市区依托本地产业、地域特点,开发了一批乡村振兴特色岗位,把乡村公岗打造成一支立足公益、服务家乡的多面性全能化队伍。如围绕助力乡村产业振兴,乐陵市开发金丝小枣“枣林管护员”,让村民在家门口管理枣树也能有收入,分享小枣产业发展红利。针对“吨半粮”示范镇创建,开发“粮食安全员”,把粮食安全管理触角延伸到田间地头。围绕助力文化振兴,全市设立了一大批新时代文明实践岗,齐河县、德城区和武城县还结合生态环境和文物保护,开发了黄河、大运河巡查和文物看护岗。陵城区和庆云县结合殡葬、祭祀文化传承,开发了公墓协理员和祠堂管理员,服务乡村事务管理。围绕推进生态振兴,陵城区创设“两湖环境维护岗”,全面抓好丁东水库和仙人湖水源地环境维护。
“公益性岗位是促进困难群众提收入、强技能的民生工程,更应该强调提升服务质效,加强人文关怀,让上岗人员既受监督、真做事,又有归属感、认同感。”尚键表示,为加强对公岗人员的权益保障,市县两级人社部门督导乡镇(街道)与公益性岗位人员签订劳务协议,购买意外伤害保险,保障上岗人员的人身安全。多个县市区还设立了公益性岗位“爱心驿站”,为公益性岗位人员提供便利服务和休憩场所。“今后,德州将坚持阳光安置和‘双实名’动态管理,防止优亲厚友、虚报冒领和‘吃空饷’现象发生,真正让城乡公益性岗位成为公开岗、公平岗、公信岗。”尚键说。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贺莹莹 通讯员|于振兴 吴牧洪 李月
审核|张晓航 终审|朱代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