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谈|山东外贸增长“流量”背后的大通道,有何不一样



□孙源泽 常青

8月20日,中共山东省委“中国这十年·山东”主题新闻发布会,就构筑互联互通国际大通道作了介绍。

常言道:“要想富,先修路”。而对于地处东部沿海,身为“双循环”的重要枢纽和节点的山东来说,高效贸易通道很重要。

2012年,山东外贸进出口值为1.55万亿元,而到了2021年已达2.9万亿元,量级几乎翻倍。特别是今年,前七个月进出口总值已达1.89万亿元,超越2012年全年水平,5、6、7三个月更是连续刷新外贸进出口历史纪录。增长的外贸“流量”,离不开山东近年来着力构筑的互联互通国际大通道来“承载”。

这条互联互通国际大通道具体是什么样的?我们不妨从东西两个方向来看。



首先,向东看。山东濒临日韩,是中国与日韩贸易的“排头兵”,与韩国最短航距不足200海里,所以山东就从密切与日韩贸易处着手,推进与日韩重要港口间自由通航,打造了一条拥有“海运价格、空运速度”独特优势的中韩“海上高速公路”。

这条“高速公路”有多快?

举个例子:通过与韩国主要港口的“多港联动”,现在威海与韩国的仁川港之间已经形成了一个“8小时的经济圈”,在威海生产的韩国汽车线束产品,在当天下午下了生产线就可以“搭乘”傍晚从威海发船的货轮发往韩国仁川,而整个航运过程不会超过8小时。

这样高效的贸易通道,无疑会对与韩国间的贸易产生莫大的助益。所以,山东与韩国贸易额从2012年的约1780亿元增长到了2021年的约2700亿元,贸易增长近千亿。

然后,向西看。面对广袤的欧亚大陆,山东在2018年整合全省欧亚班列资源,成立全国首个省级欧亚班列统一运营平台,推动“齐鲁号”欧亚班列三年来的开行量分别突破1000列、1500列和1800列大关,取得累计开行超5500列的“好成绩”,稳居全国前列。



截至目前,“齐鲁号”国际运营线路已达52条,可直达“一带一路”沿线23个国家54个城市,成功构筑起东连日韩、西接欧亚的国际物流大通道。这几年,伴随着一列列“齐鲁号”欧亚班列的发出,寿光的蔬菜、海信的电器、潍柴的机械等众多“山东好品”走向了欧亚各国。同时,德国的啤酒、俄罗斯的面粉、大豆等“舶来品”,也因“齐鲁号”走进了山东老百姓的生活。

山东的国际大通道为什么如此“出圈”呢?

首先,山东在体制创新上下了“苦功夫”。“触动利益是比触动灵魂还要难的”,但是改革如果不触动利益就如“隔靴搔痒”。山东大力破解阻碍贸易流通的体制壁垒,深入开展“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推动改革迈向“深水区”。

以水运为例,山东拥有3300公里漫长海岸线,港口众多,但曾因盲目竞争,重复建设,在从大做强的转折点处止步不前。2019年,山东七港口完成整合,各港口定位功能得到明确,突破原先属地限制,实现优势互补,互为支撑,港口群优势逐步显现。

整合3年以来,依托一体化发展新平台,山东港口加大与船公司合作,海向增航线、扩舱容、拓中转,新增外贸航线229条,航线数量和密度稳居北方港口首位。

其次,山东用好高能级开放平台引领高水平开放。当前,山东自贸试验区、上合示范区、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等一系列国家级高水平开放平台在山东汇聚,利用好这些平台,不但有助于进一步打通贸易堵点,更有助于山东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



以山东自贸试验区为例,作为当前山东落地的开放水平最高的开放平台,山东自贸试验区三个片区所在的济南、青岛、烟台三市也是山东进行对外贸易的核心城市,这就为山东利用自贸区先行先试的制度优势打通贸易领域的堵点提供了契机。

山东自贸试验区成立三年来,山东利用自贸试验区“大胆试大胆闯”共形成189项创新成果,其中4项被国务院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简报推广,17项首创性探索获国家部委认可,87项在省内复制推广,2021年,区内实现进出口3843.3亿元,同比增长39.4%,高于全国自贸试验区9.9个百分点,在占全省万分之7.6的土地上,创造了全省13.1%的进出口额,带动全省对外贸易效果显著。

“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通”,在描述山东贸易特点时,大家常常会引用这句话。过去十年,山东利用自身区位优势,充分发挥这一贸易特点,将自己打造成了“双循环”内外衔接的重要枢纽。

随着RCEP的生效,以及新旧动能转换成效凸显,山东高端制造竞争力越来越强,山东外贸发展也将迎来新的机遇,这对贸易通道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深化贸易通道建设,当久久为功。千川江海阔,风好正扬帆。面向未来,提速大通道,山东对外开放将再上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