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人以温暖,给人以力量 | 我市举行“2017感动德州十大人物”颁奖典礼

5月25日,“2017感动德州十大人物”颁奖典礼举行。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景文新,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璞平,市政协副主席崔书强出席。此次活动由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德州日报社、德州广播电视台、德州晚报社主办。



2017年,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我文明德州文明”主题实践活动,扎实抓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取得丰硕成果。德州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省级文明县市区达到8个。禹城孙洪香获得“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7人入选“中国好人榜”,2人入选“中国好人365封面人物”,3人被评为“山东好人之星”,宁津谢金虎同志被评为“山东好人2017十大年度人物”,这是我市连续五年有人入选山东好人十大年度人物,“有德之州、文明之城”的城市品牌日益响亮。




“感动德州十大人物”用实实在在的行动,生动诠释了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敬业奉献、诚实守信、孝老爱亲的道德内涵,为社会各界树立了道德标杆,在社会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精神引领和导向作用。他们彰显的人性光辉、崇高道义和向上向善的精神,给人以温暖,给人以力量,弘扬了社会正能量。


“2017感动德州十大人物”事迹简介


李强

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恒丰纺织品有限公司细纱车间副主任

李强1999年加入纺织行业,他把人生中最美好、最富有激情和活力的青春岁月都挥洒在了纺织行业。因为对纺织行业的热爱,他一心一意,扎扎实实,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岗位上。积极学习新技术,钻研新问题,出色的完成各项任务,连续两年荣获公司“劳动模范”荣誉称号,2012年,李强被评为德州市劳动模范。2014年,恒丰纺织有限公司创建了“李强劳模创新工作室”。工作室获得实用新技术专利证书4项,多项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新产品研发成果等获得省级、国家级表彰。李强也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2017年6月,李强当选为党的十九大代表。

2010年12月5日晚上10点多,由于车间设备出现突发故障,造成停台,需要立即进行修理。当接到车间电话后,他顶着刺骨的寒风来到车间。经查看车头内部的齿轮打坏了许多,因为车头内比较复杂,齿轮相互咬合,经过反复的琢磨,慢慢的一点点的把齿轮从车头内部全部拆卸下来,足有二十多个大小不一的轴套,车头只剩个壳,修理起来难度相当大。通过琢磨和思考,直到第二天的凌晨6点半,他终于把所有损坏的齿轮都更换完毕,看着修好的设备,他没有熬夜的疲劳和加班的牢骚,而是欣慰的笑了,他说:“只要机器能正常的运转,我就很高兴,而且很有成就感。”

2013年车间要增加规模,新装16台细纱机,联系好的外援队都没有如期到来,怎么办?他却说:“我们自己干!”他要求团队要以结果为导向,克服困难,经受住考验,发扬铁人精神,给车间、给公司交一份满意的答卷。安装过程中每个人都全力奋战,处处散发着正能量,在保证保全队正常工作的情况下,他们提前完成了安装任务,完成了使命,得到了大家的称赞。

2014年公司扩展规模,二期11台赛络紧密纺设备的安装中,克服外援不能如期安装和机件延期到厂的不利因素,李强带领队员加班加点的进行安装工作。他带领队员,每天加班到晚上9点钟,第二天早上7点就来到安装现场,一直到安装结束,他从没有休班。面对困难和考验,他带领团队,发扬了铁人精神,有条件要上,没条件也要上。借鉴前期安装的经验,改变安装的工作方法,加强和各队长的沟通,本该由2个安装队完成的安装任务,他带领着1.5个安装队提前4天完成了安装任务,为设备早日运转生产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在工作中,他以“高标准,严要求”来要求自己,每天除了完成车间的日常工作,还主动协调车间完成难纺机台的维修工作,使细纱车间的设备良好运转,目前细纱机平均锭速在15100-15300转/分之间,瞬时断头在1.5根以内,为最大限度提高产能奠定了基础。

李强不是专业学纺织的,所以关于纺织的专业知识都是他一点点摸索积累的。面对不断更新的机器设备,他从没有停止不前,而是不断给自己制定学习计划,从最基础的维修知识到整个设备的运转原理,从简单的维修到技改创新,从做好维修工作到管理好整个车间……无数个日夜,当大家都下班了,他还在车位上反复琢磨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大家都休息了,他还在查阅资料学习,他还说学习是打磨自己的利器。

因为热爱纺织,他把“设备正常运转,纺出客户要求的产品”作为工作的使命,全心全意为每台设备提供精致的维修保养服务。每年开展A类设备维修340台次,B类维修690台次,设备清洁扫车8400多台次,飞轮加油957台次,提高了细纱的运转效率和产量,为设备突发故障提供及时维修,有效地为生产保驾护航。2015年纱线总产量达到16870吨,同比增长10%,产品质量始终处于同行业领先水平。

2014年,公司以李强的名字创立了“劳模创新工作室”,并被授予“德州市劳模创新工作室”。为李强等多名员工的创新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交流空间。为了攻克一个个新问题,他在自学丰富专业知识的同时,针对车间的实际问题进行学习,一年来,工作室先后取得创新成果100余项,4项实用新型技术获得专利证书,3项实用新型技术正在进行专利的申报,多项QC成果、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新产品研发成果荣获全国纺织系统、省纺织行业协会及集团公司级的表彰。

谢金虎

1980年6月出生,宁津县宁城街道谢西村村民,现任宁津县柏源鸡胗店经理。

谢金虎出生于宁城街道谢西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从小父母就教育他要多帮助别人。他总在邻居、朋友寻求帮助时及时伸出援助之手。1995年,谢金虎初中毕业,便到宁津县宾馆当了一段时间的学徒,而后到河北廊坊一家饭店做厨师,1999年回乡创业。

19岁时,谢金虎在宁津县城南环路开始经营起特色鸡胗店。虽然创业初始很艰难,但是他仍牢记“乐于助人”这一家训,秉持这份传承,在空闲时间主动帮助别人。在家时主动帮助邻居浇水灌溉,照顾生病的邻居老人等等。与此同时,由于他诚信经营,踏实肯干,鸡胗店受到越来越多顾客们的青睐,而后扩大店面规模,于2012年将店址搬到正阳路,并更改字号——柏源鸡胗店,经营至今。

为灾区奉献爱心,用行动援助同胞

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给汶川人民带来毁灭性的灾难,有多少和我们一样幸福的家庭瞬间消失了,那几天里,谢金虎看到电视里失散的孩子、老人焦灼伤痛的样子很心痛。正当苦恼相隔千里如何给予他们帮助时,新闻上报道了各个地区募捐帮助灾区的相关信息。闻讯后,他先到广场的募捐处捐款500元,而后又到我县定点的银行账户打出善款1000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援了灾区人民。

饥寒交迫搞环卫,爱心早餐暖人心

2015年元旦刚过,谢金虎一早来到店里开门,天还很黑,但环卫工人就已经在寒冷的街上打扫卫生了。看到他们的背影,他心中有个疑问:这些环卫工人都是中老年人,他们为了全县人民有一个美丽、干净的生活环境,早早的就出门打扫卫生,他们什么时候做饭呢?能吃上热乎的饭吗?面对这样的人们,我能做什么呢?谢金虎把这些问题告诉了大家,经大家商议后,决定免费为环卫工人提供早餐。

心动不如行动,谢金虎说干就干。3月21日,也就是农历“二月二”。谢金虎决定在这一天开始免费为附近环卫工人提供早餐。为了让环卫工人知道这个消息,他在自己饭店门口见到环卫工人就说“大爷大妈,到二月二那天早上来我这吃饭啊,我免费给大家做早餐。”消息很快在环卫工人中传播开来。到了二月二那天,60多名环卫工人半信半疑的来的了饭店。谢金虎和他的员工们热情的接待了环卫工人,为他们准备了软和的大馒头,可口的咸菜、炒菜,还有热腾腾的鸡蛋汤。环卫工人吃完饭后,习惯性的想付钱,都被谢金虎一一拒绝。他说:这点早餐比起环卫工人的辛勤劳动算不了什么。要谢应该谢谢这个社会,谢谢党的好政策给我们个体户这么好的发展空间,让我有能力回报社会。

从那天开始,谢金虎每天清晨5点多就开始为环卫工作准备早餐,附近的环卫工人7点半下班后正好能吃上热乎的饭菜。谢金虎考虑到环卫工人的年龄高、身体机能较差等情况,每逢节假日期间,他会为环卫工们改善伙食,为环卫工们准备鸡蛋或者油条,尽自己最大的能力让环卫工吃得好一些。有人问他,这件事你打算做多久?他说:“只要我有能力,我就一直做下去,直到干不动的那一天为止。”春夏秋冬四季轮转,而谢金虎店里热乎乎的早餐每天都有,平均每天接待环卫工人50多位。“能看见大爷大妈们在我们这吃的这么开心,我再辛苦也值了。”谢金虎说。

做一件好事容易,难的是时时都在做好事。谢金虎虽然是一名普通的个体户,但他已经把“助人”融入了自己的思维习惯中,付诸于行动,同时,他也在这个过程中收获着快乐,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2015年,谢金虎共为环卫工人免费提供17820份早餐,2016年,免费提供早餐,服务环卫工人约18000余人次。截至目前,谢金虎共为环卫工免费提供早餐约35000余人次。

谢金虎先后获得德州最美青年、德州市道德模范、德州好人之星、山东好人之星、“山东好人”2017十大年度人物等荣誉称号,并入选中国好人榜。

聂文慧

女,2002年出生,共青团员,齐河五中初二十六班学生

聂文慧及时向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助之手,解救生命于危难,谱写了一曲见义勇为之歌。

2016年11月1日晚8点半,下课铃响,聂文慧像往常一样,下了自习回家。突然呈现在她眼前的是一场不幸的车祸情景:一辆三轮车因变道侧翻,车主老人被压至三轮车车底。老人脸上的痛苦表情和忍不住发出的呻吟声,老师的谆谆教导和五中向上向善的校训,都在提醒着聂文慧必须留下来,帮助这个老人。

天气寒冷,聂文慧穿着单薄的校服,不畏冷风向每一辆经过的车招手,时间一点点溜走,她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大声呼喊着:“来人啊,停车啊……”不久,一辆过路的私家车停了下来,司机了解情况后赶忙拨打了120。大家齐心协力试着抬了一下三轮车,车子太重纹丝不动,这可急坏了所有人。这时聂文慧又跑去马路中间继续拦车,她挥舞着手臂,继续高声地呼救。终于又盼来了两个好心人。大家卯足了劲,才把压在大爷身上的车子翻了过去。大家扶起大爷坐在地上缓了一会,老人激动的朝一行人跪了下来,不停的说:“谢谢,我谢谢你们,谢谢你小姑娘,要不是你,我就死这了。”120救护车来了,大家把老人抬上了车,看着疾驰而去救护车,聂文慧终于松了一口气。后来得知,老人因为救助及时,很快康复出院了。

一封匿名信让所在学校发起了“一定要找到你”的活动,最后找到了令每一位师生都感动的小文慧,让我们看到了一位了不起的女孩!

聂文慧用爱心、沉着与睿智,及时发现并使压在车底的老人脱离了危险,避免了一场惨剧的发生。她肩膀上扛的是担当,她胸中怀着的是仁爱,在她身上,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扶危济困、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她的行为,为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刘宝之

1947年出生,中共党员,齐河县经济开发区开祥社区谭屯村卫生室医生。

刘宝之女儿上台领奖

“赤脚医生”:一句誓言义务从医半世纪,青年小伙变老汉

刘宝之当初做“赤脚医生”,缘自一次意外事故。1969年寒冬的一天,略有些医学知识的刘宝之被邻居喊了去,这家的儿媳分娩,但是产妇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呼吸困难,而且又大出血,虽然刘宝之使尽了浑身解数,但却无力回天,最终产妇黯然离世,即将出生的男孩也因母亲去世而夭亡。

刘宝之呆立在一边,满手的鲜血映着他一脸的茫然。一家人撕心裂肺的哭声,就像锥子一样,一下,一下,扎着刘宝之的心。随后赶到的防化连队军医告诉村支书张进才说:“你村该培养个赤脚医生啊,像这种情况,如果处理及时,人死不了。”刘宝之噙着眼泪,走上前对支书拍着胸脯说:“让我去吧,我会一辈子给咱村老少爷们义务看病,绝不能再发生这种惨剧。”为了这一句话,刘宝之在“赤脚医生”的位子上,一干就是46年。

刘宝之当“医生”,热心半辈子。有一年,村里流行疟疾,上级发药,刘宝之挨家挨户送到农户手里。曾经有个外村,因为发的乙胺喹啉有甜味,被孩子误吃,导致死亡,所以刘宝之每次送药,都会亲眼看着每人吃下去,才算了事。血吸虫防疫,必须是在晚上,因为按照血吸虫活动规律,白天查不到,只有夜晚十一点才能查到。每天晚上十一点,刘宝之带着卫生院医生挨家防疫,有好多次,被狗咬伤。

在刘宝之当初的誓言里,“义务”是关键词。那时,每人每天工分7分钱,其他村的赤脚医生,一般领双份工分。刘宝之母亲早逝,跟父亲、兄嫂一起生活,人多日子穷,勉强能填饱肚子。但是,他拒领村里给的赤脚医生那份工分。理由是“俺当初说了不要钱,就得守信用,绝不收钱。俺家穷,老少爷们用不着俺什么,俺给大伙服好务,大伙心里有俺就够了。”46年来,他只靠种地养家糊口,没有因为当赤脚医生,收群众一分钱诊疗费,没有跟集体要过一分劳务钱。

“党员医生”,一句许诺医护本村老人,以身敢换大爱情

“天地之大,黎元为先”,这是刘宝之入党后,经常说的一句话。他还说:“为什么入党,就是为了更好地给老少爷们办实事,丝毫不能有别的目的。”因此,别人不屑于做的事他做,别人不敢做的事他做。

2014年8月一天,刘宝之驾驶电动三轮去齐齐发大市场,突然,远远看到有位老人侧身躺在路边上,喊“救命”。几拨人从身边过去,有骑自行车的,有开汽车的,也许是怕老人“碰瓷”,都视若不见,绕着离开。沾满泥土的老人,就像太阳里的一颗黑子。

刘宝之猛加油门过去,把老人抱到车子上。老人叫杨宜金,是前杨村人,曾患脑血栓,迷了路,又不小心摔倒了。“俺在这里老长时间了,没个人管。”看着刘宝之,老人像孩子一样呜呜地哭起来。

类似这种遇难伸手的事,刘宝之已经记不清管过多少起了。而更让村民铭记的是,他因为一句许诺,从2007年起,医护本村李存志老人达8年之久。李存志无儿无女,2007年过完麦,突患脑血栓,偏瘫在床。一天晚上,刘宝之走进他黑漆漆的屋子,来给他打针。“李大哥!咱打针!”

“宝之兄弟,我这样的人还打什么针啊?老了老了,身边连个支应的人也没有,打一针瞎(浪费)一针啊!”说到这里,黑黢黢的炕角上传来啜泣之声……刘宝之为李存志打完针出来,才发现自己早已泪流满面。

当晚他就找到村委会其他成员商量,最后议定,村集体出资负责李存志晚年生活,医护则由刘宝之负责。其实,刘宝之不仅负责医护,还负责所有的生活照料。第二天,他就用地板车把李存志拉到已归置好的村委会一间屋子里。每天为他做三餐饭,每天打针吃药,就连端屎端尿的活也揽下来。要知道,刘宝之也是一个曾患脑血栓的人,于是,在刘宝之家到村委会的小路上,每天都会按时出现刘宝之歪歪斜斜的背影。

“支书医生”:一句家训百万村款不动心,穷家坚守青白色

刘宝之不仅当赤脚医生,还一直担任村干部,先后做过小队会计、生产队长、村文书。1998年,他被全票推举为谭屯村支部书记。

按照传统,村支书是村里的“龙头”,是“老大”,甚至是“土皇帝”。但是刘宝之担任支书后,仍旧保持着从前的一身清风,一腔热情,仍旧是随叫随到。村喇叭,曾被看作支书的宣讲台、发令机,然而在刘宝之手里,却变成了“医疗广播站”。刘宝之每次住院回来,首先打开大喇叭,告诉大伙:“我回来了,患高血压的老少爷们都到我这里来量血压;有糖尿病的到我这里来,上头来普查的医生了……”

“记得俺父亲在世时,常跟我说两句话,‘咱的东西是咱的,不是咱的东西再好也不能要’;“干什么事老老实实别扒瞎(撒谎)”。”这是俺的家训,一辈子都不能违背。

其实刘宝之的家里很穷。他的二儿子1985年结婚时,竟然连新房都盖不起,只能安置在一间灶屋里。2002年12月,他突患肝炎,在齐鲁医院住院19天,花去药费1.1万元,还得东借西凑。

即便如此,他也恪守家训,不求不义之财。曾经有个医药代表上门推销药品,并送上精美礼品。老刘直接拒绝:“上级规定有专门进货渠道。”那人见他拒绝,误认为嫌礼物轻,当面许诺,将给他提成。但是换回的仍是拒绝。“我要是为了挣钱就不干村医这个活。”刘宝之说。为了给群众省钱,他从来不进“豪华版”药,只进简装药;而且能拆零的拆零,病人需要几粒就卖几粒;一样药能治好的他从不给开两样药;贱药能治好的绝不开贵药。尤其到了夏天潮湿,他隔天检查药柜,受潮的药直接销毁,损失的药费自己承担。

刘宝之的“医品”,相同于他的“官品”。1998年至2007年他任村支书。因为靠近大项目,且有高速路占压耕地,所以每年村集体都有100多万元的进项,但是他从不沾一分一厘。曾有一次全县村集体财务大检查,检察院把谭屯村帐薄拿了去,结果查了三天,没有找出一点问题。工作人员禁不住感叹:“这样的支书,还真是少见。”2007年,刘宝之退休,他给下一任支部留下了160万元的集体财产。

刘宝之先后获得德州市道德模范、德州好人之星等荣誉称号,并入选中国好人榜。

刘卫东

1966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德州市市区国家税务局局长

2017年“双十一”,德州市市区国税局局长刘卫东,收到了女儿刘洁青从网上精心选购的三件商品——补血口服液、大枣、阿胶。

“从我小时候起,父亲就经常献血,一直坚持到现在。现在工作忙不能回去照顾他,我就从网上买了些滋补品,祝愿他健康长寿!”刘洁青说。

这是一对互相鼓励,携手献血的父女。刘卫东今年51岁,剃着平头、肩宽体健,看起来朴实无华。但记录得满满当当的10本献血证书,又让他与众不同。而刘洁青在父亲的影响下,也毅然加入到无偿献血的队伍中来,目前已经累计献出2000毫升血液。

11月6日,刘卫东穿戴整齐,来到德州市中心血站,献出了2个治疗量的血小板——这是他第102次献血。德州市中心血站副站长张晓云和刘卫东早已是“老相识”。据张晓云介绍,刘卫东坚持献血近20年,总献血量超过2万毫升,是他自身血量的4倍,能装满40瓶500毫升的矿泉水瓶。

1998年,刘卫东所在单位号召大家献血。“自己献了血,有可能救了别人的命!”怀着这个想法,他第一个报了名。献血后没多久,刘卫东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新闻:大出血患者输血后保住了生命,这更加坚定了他坚持献血的决心。“我不知道那些等待救助的是什么人,但能够帮助一个人,我感觉非常值”,刘卫东这么讲述自己朴素的无偿献血初衷。

初衷朴素,刘卫东的“献血行动”也显得格外低调。为了不耽误工作,他经常推掉周末的朋友聚会,独自一人前往血站献血。直到某天,血站工作人员到单位宣传献血知识,无意间提起刘卫东的事迹,大家才知道单位有这样一位“献血明星”。2010年,刘卫东从血站工作人员那里得知,临床用血对成分血的需求量比全血大得多,从那时起,他开始捐献血小板,每次献血时长延长到1个半小时。“利用献血的时间,自己也有了更多时间思考”,刘卫东说。

“一个人献血,力量毕竟有限。必须要发动更多的人加入到无偿献血的队伍中来”。献血时间久了,偶尔看到血库告急,刘卫东逐渐萌发了宣传发动他人无偿献血的念头。

2009年,女儿刘洁青接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刘卫东欣喜之余,带着女儿来到德州市中心血站,献出了200毫升血液。他用第一次献血这种特殊方式,来庆祝这个美好的日子。“我就是想让女儿在步入大学、走向社会时,明白做人不能光为了自己,还要想着奉献社会和他人。”由此,就有了开头父女二人互相支持打气,携手奉献爱心的一幕。在他的影响带领之下,身边越来越多的亲友同事,都逐渐加入了无偿献血的行列,德州市市区国税局有20多人坚持无偿献血,累计献出血液3万多毫升。“我们要把刘局长这种正能量传递下去”,市区国税局2017年新入职公务员夏炎,在第一次参加无偿献血后说。

以热血传递爱心的同时,刘卫东多年来一直坚持帮助困难群众。2002年,他通过希望工程办公室资助了多名贫困孩子,帮孩子交齐学费、购置学习用品和衣服鞋帽,工作之余还经常去看望。2008年汶川地震后,刘卫东第一时间交出1000元特殊党费,以实际行动支援震区。他还跟新华街道七西村的贫困户李保国结成帮扶对子,常常自费送去生活用品、粮油食品,鼓励他建立信心、尽快脱贫。

刘卫东先后获得德州市道德模范、德州好人之星、山东好人之星等荣誉称号,并入选中国好人榜。

孙庆华

女, 1950年2月生,中共党员,德城区新湖街道退休干部、丰华社区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社区霞光红志愿者服务队队长,新湖街道首善先锋志愿服务总队指导员。

找准位置接着干,发挥余热做志愿

孙庆华为了当好一名社区志愿者,忘掉职务,放下身架,摆正位置,积极协助社区党支部做好工作。十多年来,她始终坚持“帮忙不添乱、干活不要钱、不图名和利、只为建家园”这一承诺,努力当好社区领导的参谋和智囊,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正确认识到搞好志愿服务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建好队伍抓关键,持之以恒做奉献

孙庆华创办的 “霞光红志愿服务队”成立于2005年,始终秉承“奉献、互助、进步”的志愿理念,为社区“增砖添瓦做奉献”。一是宣传社区的好人好事,把社区的好人好事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广泛宣传,倡导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文明新风。二是因地制宜搞活动。多年来,孙庆华协助社区党支部,把每年的“邻居节”举办的有声有色。在每年四月的第三个星期天,由社区组织牵头搞活动,宣读“邻里公约”、组织过家庭趣味运动会、邻里自行车赛等,其中最热闹的是“摆百家宴,吃全家福,结邻里情”。她还组织了评选“社区好人”“寻找最美家庭”活动。几年来评选出了最美家庭29户、社区好人41名 。这项活动起到了榜样带头作用,鼓舞带动着身边的居民。

针对需求解难题,脚踏实地送温暖

建队伊始,孙庆华对自己的定位就是做服务,抓关键。服务是为社区建设服务,关键就是为弱势群体排忧解难办实事。孙庆华带领志愿者服务队与社区的空巢、特困、残疾人结成对子,因人制宜落实服务项目。

一是全面推广居家养老。在全市建起了首家“没有围墙的养老院”,也就是居家养老,即对二十六位空巢老人定制了服务项目。为了方便服务,社区为老人发放了“爱心卡一键通”,只要有需要,一个电话就上门服务。并且还为老人们建设社区爱心聊天室,专门为老人们腾出了一间屋,建起了一个备有书刊、棋牌、沙发等设施的聊天室。二是服务困难残疾群众。不但逢年过节上门服务送礼品,在平日里,也在冬天送去毛衣、毛裤、毛背心,夏天为她们购买夏凉被。连续多年为她们缝制床单、被罩、枕套等生活用品。

在孙庆华的带领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丰华社区建成为一个班子好,队伍好,措施好,服务好,效果好的“五好社区”,孙庆华的个人工作也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认可。

在记者采访中被问到为什么当志愿者?怎么能做这么久时,孙庆华笑着回答说:“因为我的父辈是参加过抗日、解放战争的老党员,家庭的熏陶、党的教育让我深知,做为党员,虽然退休了但是党的宗旨不能忘。当志愿者,顺理成章,理所应当。要问怎么能坚持这么久?一是家庭的支持,二是同志们的激情感动着我。三是居民群众的期待推动着我,四是领导的支持、关心和认可激励着我!我没有理由不当好志愿者”。孙庆华时常用毛主席的话“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提醒自己,要牢记党的宗旨,继续为党旗添彩,为德州争光。

孙庆华先后获得德州市道德模范、德州好人之星等荣誉称号。

李桂发

1971年11月生,中共党员,德州市科协办公室副主任

“我代表全村970人来送锦旗,感谢组织派李书记来我们村工作。李书记为村里办的这些好事,我们能说上几天几夜,他是真心把董屯的事情当做自己的事情。这么好的第一书记,我们打心底拥护。”1月12日,虽然是大雾天,但这丝毫没有阻挡董屯村支书程发军的热情,驱车3个多小时,把两面锦旗分别送到了市委组织部和市科协办公室。

程法军所说的李书记便是市科协派驻禹城市莒镇董屯村第一书记李桂发。2015年4月李桂发担任禹城市莒镇莒镇社区第一书记,因工作突出,2016年4月经组织安排,又同时兼任莒镇董屯村第一书记。董屯村是省级贫困村、典型的农业村庄,从驻村第一天起,李桂发心里就有了“帮群众拔穷根,带老乡走富路”的念头,围绕产业扶贫,他带领群众种植土豆、花生、大豆,发展高效特色种植养殖业。

“长期以来,村民每家每户分散种植,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产出效益低,每亩地年收入仅1000元左右。要想富起来,必须发展特色产业,实行科技富民。”李桂发说。

思路确定后,李桂发组织群众到临邑县升华马铃薯协会、庆云县东辛店、河北省阜平县等处参观学习土豆、葡萄、大豆等特色种植项目,在李桂发的鼓励下,村民也增强了致富的信心。最终,按照土地入股分红,20%留集体、50%用于扩大再生产、30%给村贫困户会员分红的思路,以每亩1000元的价格,流转土地500亩,带领群众种植优质马铃薯、花生、大豆。2016年金秋十月,种植马铃薯、花生、大豆喜获丰收,销售一空,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并按计划给村集体上交30500元的收入,使董屯全体村民切实看到了奔小康的希望。

2016年11月份,在李桂发的联系协调下,董屯村与齐河美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签定合同,董屯村流转土地1100亩,美东投资4000多万元,在村里建设高标准农业现代化产业园区,预计可带动董屯及周边4个村群众脱贫致富。目前,一期256个高标准智能化蔬菜大棚正在规划建设,并积极接洽外地客商,建设蔬菜交易市场、加工厂以及冷库等配套设施。同时带领村民建设花生榨油厂和面粉厂,依托美东的销售链,大力推销本地优质土特产。

在科协工作的李桂发深知建立农技协的好处,就是可以把群众组织起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价格增加收益,能够抱团抵御市场风险。“只有建立协会,才能保证已经初步发展的高效特色种植养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发展全体村民人人当会员、户户当股东,保证不让一个贫困群众在脱贫致富的路上掉队。”李桂发说。今年65岁的孙成银是村里的贫困户,2016年5月入会后他养殖了2000只三黄鸡,半年下来,纯收入达到3000元,初步实现了脱贫。

李桂发还邀请了农科院专家担任协会特约专家,手把手教会员种植、养殖技术。同时,李桂发还打通了销售渠道,与德百、美东等大型连锁企业签订农产品销售协议,保证产品畅销。

在驻村帮扶工作中融入更多科技元素、大力推动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科普示范村,也一直是李桂发努力的方向。在市科协的大力支持下,董屯村建设了高标准的科普惠农服务站,购置4000册各类科普图书,建设了400平米的科普文化广场,并抓紧建设延长50米的科普画廊。科技元素正在改变着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谈到驻村扶贫的感受,李桂发说,“既然组织选派我当第一书记,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就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今后将尽心尽力扶贫帮困,让更多老百姓尽早过上好日子!”

李桂发先后被授予市派第一书记标兵、 2016年全市扶贫开发优秀第一书记、德州市道德模范、德州好人之星等荣誉称号。被评为2017年度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作先进个人。

付国然

1970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夏津县雷集镇耿庄村党支部书记

付国然勇当第一人,带领村民成立了众益养殖合作社,共同致富。2010年4月,付国然成立了夏津县雷集镇众益养殖合作社,带领村民搞养殖,经多次和土管部门沟通,在村南建起了5个养鸡大棚,1个养羊大棚,在村内发展了7个养猪户。在养殖过程中养殖户遇到资金不足,付国然积极找信用社为其贷款,为了不让养殖户出现资金断链,付国然亲自承担起联保贷款小组组长。每到还款日期将近,付国然就亲自督促贷款户按时还款。当贷款户手头缺钱时,他就主动为贷款户先垫付资金还上贷款,自2007年至今,耿庄村贷款户没有出现1例逾期还款或不良记录贷款。2014年10月份,村民耿洪平10万元的贷款即将到期,耿洪平因临时有事出了远门,如果回来还款就会过了还款期限,付国然考虑再三,决定垫付资金为其还上贷款,不能因其一户而让自己及其整个村庄失去信用,他找到其他几位贷款户,共同凑钱为耿洪平还上贷款。在付国然的努力下,耿庄村2010年被评为信用社的信用村。信用社的工作人员说:“贷款给耿庄村的村民,我们放心,因为有付国然的担保。”

近几年,养猪行业不景气,付国然在认真分析了市场规律和需求后,决定饲养不含激素、抗生素和药物残留的生态猪。付国然把生态养殖理念植入他的生产中,所有猪苗喂养的食料都源自天然粗粮,比如说:玉米、豆粕、麦麸等,不添加激素和抗生素。他卖的是“诚信猪肉”,他的猪,从来不吃化学饲料,只吃粗粮。付国然养的猪,不足8个月,绝不出售,分批养殖,每月都有成品猪出售。他为自己养的生态猪注册“益康憨味”商标,猪肉具有肉色粉红、瘦肉多、肉质纤长、肉香味醇、营养价值高、安全无公害等特点。为抵御市场风险,付国然对参加合作社的社员实施“四统一”模式,统一使用优质饲料和统一收购生猪,生猪出栏不经过中间环节,由合作社出面寻找市场,统一对外运输和销售,组织生猪外运,不收任何费用。无论进猪、进料、运输、销售哪个环节,付国然都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严把质量关。他注重生态猪的养殖,并经常到农户家中进行检查,保证所用饲料不含任何添加剂、激素,是名副其实的生态饲料。在进料环节,也有经销商找到付国然,鼓动其使用普通饲料,被付国然断然拒绝,付国然说:“饲养生态猪只是刚刚起步,如果在起步阶段就不能保证质量,以后如何发展。”  因付国然一直遵循诚实守信的原则,其合作社成员越来越多,合作社规模不断壮大。

付国然一直将大伙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向大家承诺的事,一定要兑现。自他1994年任职以来,耿庄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带领村民开通了两条柏油路,修建了一座桥,解决了群众出行难的问题;修建了文化广场,晚上村民们有了跳舞健身的场所;带头创办合作社,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付国然就是这样一直诚实做事,无论是村内事务还是经营合作社,都得到了村民的认可和称赞,如今的耿庄村村民,心里是说不出的幸福。

付国然先后获得德州市道德模范、德州好人之星等荣誉称号,并入选中国好人榜。

周现水

1937年出生,中共党员,禹城市张庄镇周庄村村民

周现水夫妇怀着大爱情怀,收养患病弃婴21年不离不弃,砸锅卖铁为养子寻医治病。经过二十几年的治疗,养子周颂春身体基本达到健康人的水平。

21年前春天的一个晚上,周现水、肖桂兰夫妇准备插大门休息时,发现门前有一个布包裹,里面包了个未满月的男孩,仔细查看,发现孩子脊柱处有一瘤状物。看着孩子哭闹不止,时年已经60多岁的两位老人心软了,心里下定决心:“留下孩子!”

5个子女都投了反对票:“你们上了年纪,还要抚养一个残病婴儿,我们不放心!”肖桂兰抱着孩子不放手,掷地有声地说:“只要我们活着1天,就照顾这个孩子1天。”“当时也没多想,我们要是不养这孩子可能就得没命,我们忍不下那个心!”忆起当年,周现水夫妇没有丝毫后悔。

一句承诺,21年坚守。老两口将这个孩子当成亲儿子养,并给他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周颂春。没有奶水,二老给孩子每3小时冲一次奶粉,每夜都要起床三四次;为了给孩子治病,在4个月时,二老找到了本村在济南市立医院工作的医生周振安。感动于二老的善行,他免费帮周颂春做了肿瘤切除手术,然而术后恢复也是一笔不小的花销。面对旁人的不解,周现水夫妇说:“尽管孩子身体有毛病,可这也是一条生命,他亲爹娘狠心把他遗弃,我们不能再撒手不管,再苦再累,我们也要养他一辈子。”

周颂春直到12岁,还有尿床、半夜哭闹的“毛病”。为此,周现水夫妇跑遍全国各大医院。在郑州一家专科医院,周颂春被诊断患有先天性肾积水。

从郑州,到北京,再到上海,一次次的治疗中,二老花光积蓄,卖掉了居住多年的老宅院,带着养子搬进兄弟家,仍然不放弃给周颂春治病。5个子女见不得老人受苦,出力的出力,出钱的出钱,共同照顾周颂春。

脑血栓、高血压……随着周颂春长大,老人们却渐渐长了一身病,可是对养子的照顾一直未减。2015年,张庄镇政府了解情况后,联系医院给周颂春更好的治疗,逢年过节团委、妇联等部门还给予慰问金等。同年,19岁的周颂春找了份保安的工作,每月收入1200元。他告诉记者:“我的命是养父母给的,他们养育我太辛苦,我要用爱回报他们的再生情。”

周现水先后获得德州市道德模范、德州好人之星、山东好人之星等荣誉称号,并入选中国好人榜。

刘冰

1977年6月出生,平原县顺达出租车公司司机

2017年4月30日9时许,刘冰驾驶出租车沿平原县城共青团路自南向北行驶至水泥厂路口时,发现前面一辆红色电动轿车在路口与一辆自西向东逆向行驶的电动自行车相撞,骑电动自行车的男子摔倒在公路上。电动轿车司机没有下车救助伤者,稍作停顿,便在众目睽睽之下驾车逃离了事故现场。

这一幕被刘冰驾驶车辆上的行车记录仪拍了下来。“这个电动轿车司机发生交通事故后不是抓紧救人,而是驾车逃逸,想逃避责任追究,太没有良知和责任感了。”刘冰带着强烈的正义感驾车追了上去。

追上这辆逃逸的电动轿车后,刘冰让他赶紧停车回去救人,想逼停他的电动轿车。然而,这名电动轿车司机却对刘冰恶语相向让他不要管闲事,并扬言要撞刘冰的出租车。刘冰无奈只好放弃逼停而在后面尾随,同时通过出租车上的电台请求同行增援,围堵电动轿车。

在尾随电动轿车3公里的路程后,趁着一个下坡减速的时机,刘冰超过电动轿车,将电动轿车逼停在路边,十几辆出租车也随后赶到现场,将电动轿车团团围住。民警很快也赶到了现场,刘冰对平原交警大队事故处理中队的民警说:“我眼看着他撞人后逃跑,行驶记录仪也将全过程记录了下来。”在铁证面前,电动轿车驾驶人张某对驾车肇事逃逸一事供认不讳。所幸,被撞伤的男子于某受轻伤,案件也在处理中。

随后,刘冰与同行见义勇为的事迹在微信朋友圈被连续转发,大家纷纷对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出租车驾驶员竖起大拇指,对他们的行为表示认可。

作为一名普通的出租车司机,刘冰虽没有豪言壮语,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同行共同展示了行业风采,擦亮了城市名片。

刘冰先后获得德州市道德模范、德州好人之星等荣誉称号,并入选中国好人榜。

记者| 邹斌 李根 邓静 编辑|高红岩